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在哲学认识论中,认识源泉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人们反映什么、认识什么,亦即人们认识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的内容只能来源于、始发于认识对象、认识客体。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认识、思维是从外部世界中得来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页)。列宁说:“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而“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4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5页)。由此看  相似文献   

2.
孔子要平反,“孔家店”要打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感到奇怪:孔子要平反,倒不妨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孔家店”要打倒,难道我国今天还有什么“孔家店”的踪影吗? 同志!你误解了。孔家店并不是说真有个什么店开设在哪里,它只是个象征性名词,指的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子神化、偶象化,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吃人礼教所搞的那套把戏;“打倒孔家店”则是“五四”时期反封  相似文献   

3.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返本”与“开新”康超光总结改革开放以前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这个问题上认识的不完全清醒,是...  相似文献   

5.
说到何以使哲学走向生活,何以让人们分享其治疗意义,恐怕大多数哲学家都要反思。医疗的“临终关怀”即呼唤着“意义治疗学”,呼唤着哲学作为人生展示生命意义的终极智慧之大用。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死的真相又是如何?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厌世?什么才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这一系列的生死及意义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悬疑。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追问生命意义的同时,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样发展运动的?有些什么运动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与认识它?对于这些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今天看来,还有重新思考、研究和认识的必要。一在过去较长时期中,一些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今天看来,不是时而过“左”,就是时而过右,几乎是始终处在“左”、右摇摆的认识之中。在过去人们多半是按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因此就以“过渡”二字来理解它。于是就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讨论“主体性”及其“原则”的问题,关系到怎样认识人及其能动性的问题。古希腊在苏格拉底以前还没有讨论过“人是什么”的问题。后来,亚里士多德把两脚、无羽毛、有理性、会说话当作人的本质,但不包括奴隶,因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他说“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中世纪的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把人看作上帝的创造物,“主体性及其原则”自然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冯友兰先生最初提出问题时,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为“理论根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意义上提出了思想的“普遍性形式”的问题?对它作了怎样的论述?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领会其实质?从中学习怎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重读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过程中,随书记下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山西小说是不是落后了?如果真是落后了,原因是什么?真正的阻力、真正的症结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当前山西文艺界(创作界与理论界)所关切的问题,不少人发表了不少高见。在我所看到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在我所接触的作家和理论工作者中,尚有言而未尽之处。去年春天,在山西小说评选发奖小说创作会议上,有人说道:《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凹里》这篇小说突破了“山药蛋派”的写法,不是山药蛋派的风格。说话人是用赞赏的  相似文献   

10.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标点符号的应用,“句读”问题已经解决,但也有因标点之误或断句之妙,而生出许多逸闻趣事。 “文革”期间,有位领导干部事先没有认真看过秘书写的稿子,在作报告时,他照稿宣读。当念到毛主席语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时,由于“吗?”写到第二页去了,这位领导于是大声念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台下的人都哄笑起来。当他翻  相似文献   

12.
概念反映什么?李先焜同志在《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概念反映什么?》一文,对这个原来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但细读李文,它所论述的问题,却是“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即“概念反映什么的什么”的问题。我们以为在解决“概念反映什么的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把“生动的直观”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他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生动的直观”?“生动的直观”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的直观”有何同一和差异?搞清楚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并没有停止在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而是把人类关于认识的理论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因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本质的差别和原则的分歧。这一差别和分歧体现在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上,就认识活动的起点即直观这一问题而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是“生动的直观”,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实质上是消极的、“简单的直观”。两者差别在于: 首先,什么是直观,即直观的主体是什么?没有主体就不可能直观,也无所谓直观。新旧唯物主义一致认为直观的主体是人。但是,在对人这一直观主体的理解上,新旧唯物主义却根本不同。费尔巴哈是旧  相似文献   

14.
从德文原文看,新唯物主义探究的存在是与实践相关的为人世界,它不是否定而是升华了“物质第一”的古老命题。对它来说,现实存在的确定依赖于主体对存在的认知、利用和占有。把存在现实化必须把哲学的时间向度调为“现实→未来”,所以新唯物主义的思维超越了既定存在层次,而在“存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提出“应该是什么?”和“能够是什么?”的问题。古代唯物主义把人统一于陌生的外在,近代唯物主义用心占有外在,而新唯物主义用实践使外在统一于人。为此,它提出了新的规律观,从而使规律观成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一大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正> “写本质”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就开始流行。近几年,文艺界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的确是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点零星的想法,谈出来希望能得到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指正。文学要不要“写本质”?应写什么样的“本质”? 在“写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社会本质”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便是说,文艺只能写“人的本质”,不能去写人的“社会本质”。理由是“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社会本质”则是抽象的。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一)人治与法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我们今天的 讨论与历史上的争论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顾名思义,“法治”就是以法治国。什么是“人治”?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例如,人治是指重视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是指领导者不民主的工作风和思想作作风;是指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由人来作决定;是指执行法律的人;是指“清官之治”;是指对当权者的培养、选拔;是指重视道德、舆论、教育工作等等。我们不赞成这些解释,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治理国家要不要人和需要怎样的人这类无须置疑的问题,而是指治理国家的“人”(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为依据、采取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来治理国家。国家都是人来治理,要  相似文献   

17.
<正>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阐释和论定。例如: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中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社会上关于“人的价值”说法中歧义甚多,究竟应该怎样全面地具体地看待这一观念?本文试图从哲学上做一点理论性的探讨。 一、什么是“人的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提法给人一种抽象化的印象,仿佛“人的价值”是可以脱离开具体的主客体关系,而作为一个一般公式来把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文化研究中,人们对“境界”问题谈论颇多,尤其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领域,更为人们所关注。“境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领域的范畴?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构成及特点怎样?以及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舒永生 《江淮论坛》2000,42(1):87-91
自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之后 ,人自身开始成为哲学家探讨的主题。但是直到费尔巴哈才明确提出了人是哲学的立场、基础和出发点 ,哲学必须以人为本 ,哲学就是人本学。最能体现他人本学思想的名言是“人是人的本质”。本文试图对“人是人的本质”作一阐述。一、“人是人的本质”的批判意义“人是人的本质” ,既肯定了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又否定了人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不是什么呢 ?费尔巴哈认为既不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人是机器” ,也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所主张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