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徐渭强调以情为本,大胆突破了儒家重伦理教化的艺术局限,强化了艺术的表现特性;深刻发掘了"本色"的理论价值,弘扬"真我",使艺术创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突破了传统简淡闲雅、和谐优美的审美风尚,敢于表现狂逸奇伟、富有崇高特质的审美境界,显示了艺术审美由古典向近代逼近的历史进程。徐渭的艺术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及美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创作者的情感无关,并否定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却对音乐形式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不少学者批评这种观念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声无哀乐论》包含着"审美的普遍性"、"审美的纯粹性"等深刻思想,体现出高度自觉的审美意识。《声无哀乐论》的"形式美"音乐观并非重形式轻内容的"形式主义",而是魏晋玄学与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开启了宗白华独到的比较文化的视野,并在这一视野中抉发中国艺术的哲学神髓,使中国"传统审美""美学化",并强调其特殊的价值意义,这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只有在全球化与中华性的交汇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苏轼主张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一方面注重散文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能够突破视散文为心性义理或治教政令附庸的传统思想,用艺术的、审美的观点来看待散文,强调散文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重视散文创作中构思、灵感和传达的作用,并主新、尚变、提倡多样化,这些都有利于散文美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由欧阳修开启的宋代散文平易自然的审美风尚,追求散文的自然真率、旷放恣肆之美。他富有开创性的美学思想,使我国散文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 “成竹在胸”说是其文艺创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 本文以 “成竹在胸”说为枢纽, 联系苏轼的其他有关观点, 全面地探索了苏轼的文艺创作观。苏轼把 “随物赋形”与 “真”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审美追求, 包含了对中国优秀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对我国传统美学的探讨和今天的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常审美经验"和"感知星丛"构成了生活论美学的"建构性"维度,体现出"生活世界"作为当前美学基本理论问题重建之根基的学理价值。借助马丁·泽尔对"显象"与"显现"进行的理论辨析,生活论美学可以对"日常审美经验"进行理论描述和界定。作为具备"特殊可能性"的日常经验,"日常审美经验"既不同于"日常感性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又具有审美属性,是生活论美学为当代美学理论拓展出的新领域。"日常审美经验"所内涵的"感知星丛"观,则为生活论美学反思单一感知霸权提供了价值支点,形成了重塑当代美学"介入"品格的内在契机。  相似文献   

9.
自来讨论欧阳修书学思想,多关注其"学书为乐"说对宋代"尚意"书风形成的影响,而对其贯穿始终的以书艺为道德资具的儒家脉络不甚留意。在以"三代之高"为偶像的北宋儒学文化复兴时期,欧阳修《集古录》展示了书学传统在《淳化阁帖》所代表的"六朝之细"书风之外"古"意盎然的那一部分资源,对三代两汉多数铭文所传递出来的高古简质极尽推崇,也对其中包蕴着的书法以外的政治道德典范价值充满了敬意。《集古录跋尾》对这一部分书迹的审美叙述,既展现了欧阳修对书之"法"的体认,也成为其复振北宋书学的理论基础,导引了北宋书学发展的某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1.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人学内涵。在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之中,贯穿了孔子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包含了他"修己成人"的人学宗旨;在对音乐的文化史考察中,孔子从主体与其精神产品的关系模式入手,提出了"文质彬彬"和"绘事后素"两大命题,确立了音乐所应具备的人文品格;在对春秋时期不同音乐类型的褒贬之中,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理想,既体现了他对审美严肃性的重视,也蕴含着他对士阶层理想人格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3.
“和”是孔子乐论的核心理念,是中庸哲学在音乐思想中的体现,它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基调,影响悠长深远。“和”的音乐思想生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也给这片丰饶的土地带来久远的和谐风韵。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其文道观来看,"辞达"的文艺观完全跳出了传统的文道关系论,既肯定了文艺的实践性价值,也强调了文艺自身独立的价值;其次从其自然观来看,苏轼具有形而上本体意义的自然观,破除了性情抒发与艺术技艺之间的对立,强调了人的情感的重要性;再次,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观,熔铸成古代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试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他强调"乐教"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易风俗、善民心.文章试图从儒家的"以乐育人、以乐树仁"的美学思想论述入手,分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关系,阐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善尽美"是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论<韶>乐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但它不仅是一个针对特定审美对象的范畴,而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尽善尽美的美学内涵非常丰厚,它从一开始就与和、教化、人格修养等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强调美与社会和谐、道德教化、人格修养的相互促进作用.它既是对孔子以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的发展,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和教化双重价值,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难舍难分。《文选序》和《陶渊明集序》前者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首次提出"能文为本";后者在肯定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的教化功用。结合齐梁时代尚"丽"的文学主流,《文选序》和《陶渊明序》共同体现了萧统既重视文学的审美又重视其社会功用的成熟全面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散文具有明显"缓"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章法安排、句法安排以及用字等方面,"缓"的风格对欧文形成摇曳多情的审美效果、摆脱韩愈文风、自立门户以及引导元明散文风尚都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强调欧文"缓"的风格对深入研究欧阳修散文,甚至是宋代散文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和"是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中多次提到"和"的观念,文章认为《乐记》中的"和"主要强调音乐的调和、和顺的功能,以达到清明政治的目的,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可称之为音乐功能论;而《声无哀乐论》中"和"则主要指音乐自身的和谐,把音乐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肯定音乐自身独立的美学价值,具有音乐本体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堪称文学与文艺产业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文化产业界的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题具有善与恶、成长与死亡的美学特征,其构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其技法具有模仿中创新的美学特征,其话语具有图像化叙事的美学特征。以上美学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对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取向、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