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管理中强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更需要运用好这两种管理手段。(一)必须把握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之间的关系所谓物质奖励,即指在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对为社会提供了超额劳动成果的人给予实物奖励,使劳动者由于贡献大小不同在物质收入方面有所差别。物质奖励是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而所谓精神鼓励,即指给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经历着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新时期,如何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做好人的工作,所以对企业员工的鼓励和奖励也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上,要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并举的方式。要从对先进职工的证书式表彰和奖励,过渡到证书加奖金的  相似文献   

3.
开展劳动竞赛对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攻克工作中的急、难、险、尖任务,最终促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劳动竞赛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讲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开展前要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全员参与,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典型,以点带面,纵深推广。活动结果后要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并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以保持员工积极参与劳动竞赛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法》颁布一周年之际,市工会同市人大、市政协对市属工交、基建、财贸系统的二十二个企业贯彻执行《企业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围绕:1、如何结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企业法》;2、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发挥工人阶级作用的关系;3、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关系;4、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5、对《企业法》哪些条文执行的好,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哪些条文执行的不够好,是什么原因,有些什么改进意见等几个问题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看,道德表彰重视物质奖励的必要性在于:物质奖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客观要求,是道德表彰自身存在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反映,是弥补道德表彰历史缺陷不可或缺的因子。物质奖励不仅有利于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而且有助于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更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物质奖励的伦理尺度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适度激励。健全体现"伦理公平"的物质奖励机制需要普及社会主义义利观,完善物质奖励相关制度,设立物质奖励专门机构,实现"观念—制度—机构"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应以物质鼓励为主,以精神鼓励为辅。这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物质不很丰富的状况决定的。认为在物质不丰富时应以精神鼓励为主有其局限性。除特殊情况外,以精神鼓励为主只有到物质极大丰富以后才能实行。  相似文献   

7.
“天都社即普门外护”——徽州文人官绅对佛教的支持 如果说。徽商们对黄山佛教的支持是在资金、土地、物质方面,那么,徽州文人官绅们的支持就在于精神鼓励、人力帮衬方面。  相似文献   

8.
把奖金单纯地看成劳动报酬的观点,是对奖金的本质和作用缺乏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奖金是超额劳动的报酬,它担负着对劳动者付出的超额劳动的补偿,但是这种物质形式的奖金,本身也渗透着精神鼓励的作用,表示对劳动者取得某种实际经济成果的行为的肯定。我国现行的奖励制度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对于以按劳取酬的补充形式出现的奖金,在贯彻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中,似乎是属于物质方面的,其实,矛盾着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的奖金发放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奖金的性质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把性质上是物质奖励的奖金与性质上是超额劳动报酬的奖金区别开来。奖金作为一种货币形式的物质奖励,并不是对劳动给予的报酬,而是社会在其成员进行了某种活动或作出了某种特殊贡献后而额外予以的物质奖励。它是社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支持、鼓励某种行为而使用的物质手段,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荣誉或包含着某种精神因素。奖金作为物质鼓励手段,虽然是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利益的产物,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经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会计行业讲,不完整的职业道德体系,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为,当前必须迅速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以规范会计行为.其构建原则应体现以下特点:1、体现会计职业本身的特点;2、体现可操作性;3、向国际惯例和先进经验靠拢;4、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必须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达到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人的思想变化来源于对一定的物质、精神需求,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平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尝试探索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贫困生的励志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励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立贫困生励志教育长效机制的看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继承前人、又大胆创新,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想深入进行科学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任务的全面、系统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树立大学生典型和榜样是调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实践证明了的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传统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大学生典型、榜样树立的特殊性问题;大学生典型、榜样树立的创新性做法问题;大学生典型、榜样树立过程中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典型、榜样树立的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理念,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等内容。探究经典著作中相关理论的最初表述及其含义,是我们正确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以后,旧封建士族在政治和财政上都成为新政府的负担,甚至危及新政权的存亡.为此,新政府相继采取"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两项政策,成功地完成了对士族阶层的改造."秩禄处分”与"士族授产”是相辅相成的,并为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创造了积极因素.但这两项政策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上改造士族,因而又具有阶级的局限性,为尔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留下了思想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环境中,在继承党在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与发展.从历史与逻辑分析的视角来看,新时期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示出加强、改进和创新相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统一等四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优化校园网管理机制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防范网络沉溺等方面。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校园网的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鉴于校园网管理机制可能存在的两类缺陷,一方面,需要对校园网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动员和依靠师生员工参与校园网管理,建立“引导下的自律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引导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时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厘清“何谓意识形态工作”,是回答“何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着为革命提供思想动员、为建设巩固理论基础、为改革奠定观念前提、为复兴凝聚价值共识而不断演变,逐步发展为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概言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意识形态的创建与研究、交流与批判、宣传与教育、引领与凝聚为主要内容,在政治、宣传、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引领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需厘清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