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荣格对中国的“道”极有兴趣,试图将之纳入到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刘勰“原道”说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文学本原的探究,与荣格着眼于求索人类文化心理大体相似性的原型批评有相通之处。然而,荣格的原型说立足于宗教观念,从神的形象中归纳出原型;而原道说则是在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人类精神文化的基本形态。原道说对自然的亲和中所蕴含的生态论美学思想不失为拯救陷入困境的原型批评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弗莱的原型批评将文学与神话连接起来,使远古的仪式和梦幻成为文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但是,弗莱的原型是西方文学中的一种象征,它与荣格的、基于人类进化而形成的原型不同,从而给原型批评本土化带来许多困惑。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将荣格的原型概念融入弗莱的文学原型,从人类的生物与精神进化中寻找到文学原型的本质与本源。只有这样,文学原型才能呈现出人类的普遍意义,原型批评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4.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终结与后文学时代的来临,"经典焦虑症"在文学研究中普遍蔓延开来。这是由经典性期待而生成的一种恐惧的、焦虑性的"情感综合症"。它既是对当代文学的经典缺失的焦虑,也是对当代文学危机的忧虑与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时代走向后文学时代的时代症候,出入于各种经典话语场。正是文学经典主义的现实存在及人们对文学经典主义的坚持,导致了"经典焦虑症"的产生。只有顺应文学生活的转变,才能正确地认识当前随着各种新媒介崛起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有别于经典文学时代的各种"后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文学领域作总体性审视的基础上,对近百年中国文学大师形象作出界定,扼要指出他们必须是在特定的时代对文学长河作出过具有原创性、经典性和杰出贡献的作家、理论家,同时又以巴金为个案,对此进一步作了多侧面的学理性分析和研究,以求丰富和加深对文学大师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改编的通俗性与文学经典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编基本上是由相对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变为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可以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到一般人群。文学经典的建构主要由文学作品在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改编是文学作品在两者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并由此参与了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世代累积型经典,其经典性的孕育和生成,明显有赖于民间相关改编;文人独创型经典,改编对其经典性的确立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创性特征和历时性特征是衡量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的尺度。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鲜明首创的思想特征与审美特征获得现实的社会影响,得到同时代人的认可,又以其经典性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感染不同时代的读者,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侧重于归化与异化译法及译作优劣的比较。而根据杨炳钧的翻译原型观,文学翻译可视作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试图穷尽原作样例与译作样例,以期达到最佳样例甚至实现原型的整合过程。翻译原型观解释了经典文学目录翻译的众多译者从选词、语义增补、小句语气转换等多个角度不断追求、力图接近译作"理想原型"尝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巴黎圣母院》的狂欢节中,雨果描写了五花八门的、多层次的民间游戏:卡西姆多参加的“怪笑比赛”和“广场游行”,形式粗俗、怪诞;爱斯梅拉达的“广场卖艺”和“山羊识字戏法”, 充满幻想和象征;克罗德的密室炼金术却弥漫着神秘阴森之气。这些游戏成为人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和内涵,造就了人物各异的特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义,由此形成了卡西姆多、爱斯梅拉达及克罗德人物形象的“三重结构”。这正是雨果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狂欢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人道主义的进步力量。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信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他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立场。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中一个重要并且特殊的文学流派。但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吸收和借鉴哥特式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摒弃了哥特小说的颠覆特质,不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远远超越了哥特小说。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不仅继承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而且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三部重要小说中的三个神父形象──克洛德、卞福汝、西穆尔登,均有不同的人道主义内涵。本文揭示了这三个神父形象所体现的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不同层面,及其某些特征和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讲述了三个男主人公命运曲线的变化,全文充满神话色彩,表现出唯美特质。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发现三个主人公各对应着不同角色的神话原型,这正是其神话色彩的主要来源。作品中还融入了王尔德自我原型的思想和观念,是他自我追求的一个表达。因此,该部小说实现了神话与自我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捕杀白鲸这一主题展开,中间贯穿了大量关于当时风土人情、航海捕鲸的描写。自小说问世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分析和评论。文章从美国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不同民族同性爱恋及“美国梦”原型来为《白鲸》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作一诠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伯尔的代表作《女士及众生相》的分析,证明伯尔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女士及众生相》通过对现实主义形式的借用和过度实施完成的恰恰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的侵蚀,伯尔的小说完全可以接入艺术自主的美学现代性传统。  相似文献   

18.
现存中古英语法布罗只有少数几首,宗教文化专制主义是导致法布罗鲜有流传的原因.《西莱丝夫人和流泪的母狗》以"粗俗"的语言讽刺了典雅之爱.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用典雅的语言改良了法布罗,表现了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法布罗的故事性在后来的小说中得到继承.  相似文献   

19.
通过2个实验,考察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特点,揭示义符、熟悉性和典型性在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义符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对汉字词加工的影响大,对图片加工的影响小,对汉字词分类的影响大,对汉字词命名的影响小。熟悉性和典型性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均有显著影响,熟悉度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快于熟悉度低的词和图片,典型性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也快于典型性低的词和图片。义符促进熟悉度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也会促进典型性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成人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结合容格有关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对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小说的母题、原型、结构、人物,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世'与'他性'的冲突。小说的结局反映了作家面临上述冲突而作出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