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岛夷释     
今本《尚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西汉孔安国对此解释说;“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又说:“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后人据此考订岛夷方位,有以冀州岛夷为靺鞨,地在我国东北;扬州岛夷为日本以及渤海诸岛(《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又有以冀州岛夷为朝鲜,扬州岛夷为日本(清胡渭《禹贡锥指》卷2、卷6)。近周维衍同志发表《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则主张扬州岛夷为台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及其南面近旁地区,据《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上古为“岛夷”生息之处。早在六七千年前,这一带生发着一种土著民与江海环境生态协调的海洋稻作文化,它是与北方陆地粟作文化迥异的另一类型的农耕文化系统。其核心的稻作,以及建造舟船和地面房屋,表现了人的智慧撞击往昔传统导致的彻底性突破,这正是此种文化的创造者“岛夷”,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对此探讨,或有益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尚书·禹贡》"织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所记扬州土贡“织贝”本是产自海南岛的木棉织品,与《后汉书》中的“广幅布”实为一类。我国木棉早在先秦时期即从印度传入,记音“吉贝”,文献又常省称“贝”,“织贝”就是织木棉成布之意,织为动词,贝为吉贝省称,久之,织贝又用为名词,指代当地以木棉(贝)为原料的布。至今海南岛仍有织贝、吉贝的叫法,印证了海南岛悠久的木棉纺织历史。考之文献,《禹贡》中扬州南海卉服之岛夷就是海南岛的原住民,也为织贝出海南增添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刘兴林 《学术研究》2005,(5):145-146
《尚书·禹贡》中记载天下九州物产土贡时说,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宋蔡沈《书经集传》释织贝为锦名,“织为贝文”,亦即织有贝形纹的锦,《诗经》中有贝锦。是说影响较大,但是,织有贝纹的锦可以称贝锦,而称作织贝则不合于中国古代对于织物的命名习惯。蔡氏又说:“今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根据汉以后文献记载,我国两广、福建、海南一带居民称木棉或木棉布为吉贝或古贝(吉、古字形相似、古音相近导致讹混),最早三国时魏人孟康注《汉书》,提到闽人呼棉为吉贝,同期丹阳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说:“五…  相似文献   

5.
<正> 《渔父》里的“沧浪水”的地理位置,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西汉西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潘冢道济,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司马迁将“苍浪之水”理解为《尚书·禹贡》中所写的“沧浪之水”。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写道:“按汉水东为沧浪之水,在今均州武当山东南,渔父触景起兴,则此篇为怀王时退居汉北所作可知。”“沧浪之水,初夏涨则浊,秋杪水落则清。”(原文见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七)  相似文献   

6.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时期中用血汗开辟出来的土地。有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不容任何人任意抹煞。一隋唐以前关于台湾的记载远在秦汉时代,就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禹贡”谈到扬州时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的记述,“山海经‘海南内经’”说:“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之南”。郭璞注说:“雕题国,其面黥涅,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说:“江南卑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卷一一五“东夷传”说:“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  相似文献   

7.
嵎夷考略     
<正> 一嵎夷,最早见于《尚书》。其《禹贡》篇云:“嵎夷既略?碧瓶子贝镎?“嵎夷,地名,即《尧典》‘宅嵎夷’是也?彼尾躺颉队砉薄纷⒃?“嵎夷,薛氏曰:‘今登州之地。略,经略,为之封畛,即《尧典》之嵎夷?卑创怂?嵎夷似非地名而为部族名称蛭腥耸芊馕浴?受封者谁?《尚书·尧典》: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羲仲是受封者,旸谷是地名,嵎夷是部族名,居住在旸谷地方。羲仲被封到旸谷之后,没有辜负尧的期望,“经略”十分有方。《尧典》说他能做到“寅宾出  相似文献   

8.
越族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安徽地区在古代亦为夷人和越人活动的地区,江淮地区就居住有东夷或者淮夷。当时称夷的地区很广,《禹贡》冀州、扬州之鸟夷、莱夷,徐州之淮夷都称为夷。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奴隶制的夏朝的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长江以北安徽境内夷人地区,自在夏势力统治之内。所以夏灭亡  相似文献   

9.
<正> 夏代是《史记》所记殷周以前的第一个朝代。《尚书·召诰》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大雅·荡》说:“殷监不远,在夏后氏之世。”这都是西周初年的记载,则殷前有夏,实无可疑。夏代相当于商代汤以前的世系,《史记·殷本纪》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为古远的成员之一。关于苗族的族源,史学界的说法颇多。有说《尚书·吕刑》中提到的以“蚩尤”为其首领的“苗民”,即其先民;有说《尚书·牧誓》中提到的助周武王伐纣的“髫”人即“苗”人,是他们的后代开创了楚国的煌煌伟业,有说那也就是《尚书》“禹贡”、“尧典”,《史记》“五帝纪”以及《战国策》、《淮南子》、《山海经》等许多古籍中提到的“三苗”、“有苗”;等等。但尽管各说不一,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认为苗族的先民远在夏代以前,就生息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了。他们同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一道,翻开了中华民族史册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2.
“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首见于《尚书·舜典》、其次是《孟子·万章》,再其次是汉代作品中的《淮南子·脩务训》、《史记·五帝本纪》等。 历代史家,只对“三危”的地望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但对此事的本身,却无人提出过疑问。并且一致认为“三苗”,即是《五帝本纪》所载,曾在“江淮、荆州一带数为乱”的苗族。这种观点,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为澄清史实,特作此文。  相似文献   

13.
《尚书·汤誓》中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一语,历来解释颇多分歧。举其要者,盖有如下两说:一、《史记》《集解》引《尚书大传》与《尚书》《孔疏》引《郑注》均以此句为夏桀语。  相似文献   

14.
闽越,是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一个强大集团。据《尚书·禹贡》记载,夏商时期,闽越先民居住在“扬州之域”;在《周礼·职方氏》中,被称为“七闽”地。战国时期,由于地处浙江北部的放越被楚所灭,其“走南山”的一支亡八闽地与闽人融合,遂称闽越。秦代属闽中郡。汉立闽越国。结合考古资料考证,其分布地域大抵北达浙江南部,南抵福建九龙江流域,西跨武夷山脉与赣越毗邻,东临沿海诸岛,并达台湾、澎湖等地。”’‘’即今浙南、福建及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在闽越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具有历史悠久的捕捞业、种植业、制陶业、造船业和建筑业…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存八千五百多种地方志中,约七百四十八种为河北旧方志。河北方志也和全国一样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河北方志的悠久历史,从东汉户植《冀州风土记》算起,已有一千七、八百年。纵观河北方志的源流发展,根据其体例和内容,大致可粗划为产生、发展、鼎盛和进化四个时期。 产生期。河北方志的产生经历了从先秦到两汉、由全国地理志书繁衍为河北方志的漫长过程。先秦时期,河北地区还没有专门的志书,有关材料只是零星附载于全国地理志书中。《尚书·禹贡》说:冀州“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把河北境内的水利情况、土壤、赋税的等级、贡物和贡道记录下来。《山海经·北山经》载河北境内可考见之山脉约二十七,河流四十一,湖泽五,并记录了各山川地理方位及其物产。此外,还有《周礼·职方》等也载有河北事。 到了秦汉,随着封建专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统治者为加强一统区域的控制,迫切需要了解地方各种情况,于是河北方志逐渐从全国地理志书中脱胎出来。代表作有两部,一部为《幽州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东汉李恂纂。此书逸失,其体例、内容无从考见。另一部为《冀州风土记》,东汉卢植纂,植字子干,涿郡人。熹平四年,拜九江太  相似文献   

16.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蜀王本纪》相传为西汉末杨雄所作,但其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隋书》及新旧《唐书》始著录其书于地理类中,是记录蜀中掌故的地方志书,原与正史中的本纪不同,所以《隋书》、《新唐书》纪皆作记。纪虽可训记,但在习惯用法上究有不同。《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蜀王本纪》初名《蜀本纪》,或省称《蜀纪》(见《华阳国志·序志》)。《蜀纪》,他书征引皆  相似文献   

17.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18.
古莱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国,是山东东部古国之一。它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曾一度成为与齐国幅员、国力相当并与之抗衡的强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五六七年莱终为齐所灭,使齐固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以上。下面拟就莱国历史作几点探讨。一、从莱夷到莱国的演变历史上的莱夷和莱国不是一回事。莱夷原是东夷族的一支。《尚书·禹贡》篇有“莱夷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裁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赞语加以分析:(一)“尚矣”的“尚”字同“上’,古远的意思。学者们所称说关于“五帝”事迹,固然时间古远;关  相似文献   

20.
《尚书·禹贡》导水章记:“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是说黄河自洛阳继续东流,到巩县之洛口,汇洛河“至于大伾。”这样,“东过洛汭”是十分明了的。然而,“至于大伾”,从魏晋以来聚讼多年而未决。 “大伾,汉桑钦撰的《水经·河水》记得很明确:“河水东迳成皋大伾山下。”《水经注·卷五》此条下注云:“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沛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济水耳,即沟沉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这是肯定桑钦的说法。汉之大儒郑康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