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本文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在中东的实践及其对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的影响.安全与发展是中东地区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由于受传统安全问题和地缘冲突的困扰,中东发展问题长期被掩盖和忽视,发展不足及地区国家间缺乏合作反过来又加重了安全困境.鉴于此,中东地区的治理和发展是消除中东安全困境的最有效途径.中国提出的治理发展理念契合了中东国家的发展实际及现实需求.近年来,中国围绕这些理念展开的外交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夯实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发展可持续合作关系的基础.未来,推动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并实现地区长治久安将成为中国中东外交的亮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中东热点问题的类型、影响,热点外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演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核心理念、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外交创新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中东热点问题的类型、影响,热点外交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演变进行了历史回顾,对中国中东热点外交的核心理念、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外交创新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涉及到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等五大要素;其内容包含和平与发展、结伴不结盟、正确义利观、中阿命运共同体、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等五大内涵。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在中东开展了成功的全方位平衡外交,在中东的贸易、投资和援助大幅增加且结构更趋平衡合理,中阿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也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发挥了独特的第三方调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任重 《公关世界》2010,(6):15-16
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中国表达的效果,是衡量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成果的标准。中国公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广度,中国表达的效果决定了世博公共外交的深度。只要在参与的广度和传播的深度上做足功夫,就一定能书写公共外交史上又一次不朽的传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时代遗产”,促进全世界对于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中东战略进入调整阶段,许多传统盟友关系存在变化和动摇的可能.究其原因,中东地区对于美国而言之所以重要的内在因素发生了变化,美国调整的重要特点是弱化军事存在,加强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手段的运用.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应尽早明确和提升对中东地区这一重要能源供应地和广阔消费市场的战略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手段予以反制.  相似文献   

10.
二战爆发前,英、法、美、日等列强形成了多极格局,其中英法在中东开展了殖民外交,其本质是掠夺;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开展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超多强格局"向"后一超多强格局"演变,以美、俄、欧和日本为代表的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中东谋求扩大军事影响,开展准联盟外交,其本质是维护军事安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也在中东开展准联盟外交,但主张在平等协商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应对共同发展问题,其本质是维护民生,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埃及、沙特和苏丹等核心大国的双边合作机制以及中东热点问题解决机制是中国开展中东准联盟外交的三个主要平台.新时期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是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中东安全体系多元化、经济相互依赖和大国身份转变使大国在中东的准联盟外交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埃及过渡政府成立以来,已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多方面调整:对中东和周边的以色列、伊朗、尼罗河流域国家等,过渡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以转向和改变为主,且调整幅度较大;对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大国,采取了延续基础上的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友好国家,则继续维持与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过渡政府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群众的诉求、重塑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形象以及革命后埃及“本土化”意识的兴起.埃及在外交方面的调整涉及美国、伊朗、以色列、海湾国家、非洲各国等,无疑对地区安全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展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成为这些转型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动荡使中东地区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地区大国间矛盾和力量消长,将影响有关国家政局和热点问题走向.美国调整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了地区局势走向.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有关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肯定.中东形势演变对中国中东外交带来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谋求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73年石油危机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限产提价,造成石油危机,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日本石油严重依赖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国内立即陷入危机,不得不与美国反复磋商,最后在美国的默许下发表了基本符合阿拉伯要求的声明。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调整,是在对中东石油的需求和受美国控制的夹缝中进行的。日美关系是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基轴,冷战中如此,冷战后亦如此。  相似文献   

14.
海湾小国卡塔尔近年来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多次斡旋中东地区的危机和冲突,缓和了中东政治矛盾和安全局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卡塔尔采取积极外交政策的动因包括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保护在冲突发生国的利益和提升软实力。同时,雄厚的经济实力、务实的外交政策和丰富的外交资源等因素是卡塔尔外交成功的主要原因。卡塔尔外交为当今世界小国外交带来了启示,其外交实践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中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的日益增长,中国—中东双边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关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东石油在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中东政策面临多重挑战,中国需要重新评估和更加突出中东石油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战略定位,重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以确保中东石油对中国的长期和稳定供应。此外,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已经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忧虑,引起了中国与美国的能源地缘政治冲突,为此中国的中东政策还必须兼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关系平衡,寻求中美在中东石油安全和广泛问题上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东剧变一年多以来,阿拉伯国家蒙受巨大冲击,引起了所有中东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这首先与中东的重要位置有关.这次变局几乎波及所有阿拉伯国家,民众诉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问题是长年积累下来的,2011年的动荡应是这种情绪的大爆发,虽会推动社会前进,但代价却是巨大的.叙利亚问题前景仍不明朗,目前只维持了脆弱的和平.中国以“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劝和促谈”的方针应对这次大动荡是正确的、主动的,不管外界有多少反对声音和暂时的不理解,都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Turkey uses social media as a tool for public diplomacy and how the state’s soft-power efforts have recently changed on the global stage. The researchers constructed a dataset of 2769 Twitter posts by the Turkish government’s most influential public diplomacy accounts. Th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focus of Turkey’s Twitter public diplomacy has become concentrated o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region and is thematically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values embodied by the Turkish presiden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ublic diplomacy remains to be the diplomacy of the government, not of the public, and social media is used as just another tool for propaganda, not as a means of engagement with foreign publics. Further,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ult of personality in public diplomacy and point out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changing the dynamics of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 The study contributes to public re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by advancing the burgeoning public diplomacy scholarship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ocial media and relation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Two Sessions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diplomacy network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on Twitter. Twitter data comprising 14,874 tweets and 7773 users was collected during March 5 to March 20 in 2018,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were employed from a holistic, relational and networked approach. The results present public diplomacy network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 participants’ networking pattern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ssue participation, and homophily effect that participants who take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negative & neutral or positive) are clustered in each group. In conclusion, although China’s state-owed media takes the lead in public diplomacy communication, foreign practitioners dominate the NGOs, researchers, correspondents, and generally take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China’s media outlets underperform in allying closely, and China is entrenched in traditional one-way monologue. The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均势外交思想和实践与其地缘特征密切相关。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孤立以及在多条战线上维持支配地位的需要阻碍了美国有效参与欧亚大陆的权力争夺,均势外交成为美国谋求霸权的“法宝”。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基础更为脆弱;海湾战争以来的美国中东政策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转而寻求武力支配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更使美国的战略重心向中东地区倾斜,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缺陷。美国中东政策的困境在于布什政府对美传统均势外交的背离。不管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围绕重启中东均势外交作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初以来的中东动荡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除尊重有关中东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外,还应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地区稳定,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