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掌握“词类活用”。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在“词类活用”中又较为复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本文试就文言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时代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选择弱语感教学法。其要点为 :1 .学生阅读一定量文言文代表作 ;2 .品味性背诵少量文言文代表作 ;3.能正确释读文言文 ;4.掌握最基本的文言工具书使用法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是中学课文中脍灸人口的传统名篇,研究讨论《木兰诗》教学的文章也比较多。这里,我就谈谈自己讲授这首诗的体会。《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的一首古体叙事性民歌。教学时,把诗句的意思弄懂是学习掌握这首诗的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帮助学生“翻译文言。”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在文言知识之页上,可以说,他们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他们学习文言文只好以记、背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经过一年的学习,升入初二后,学生有了一点文言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总是立足于记、背,而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单一性(只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是学习、理解前人的语言文字),我认为要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体系必须实现序列化。课程论“知识结构派”代表、美国的布鲁纳说:“不论我教什么学科,务使学生理  相似文献   

5.
疏忽大意是教学的大敌,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尤其要切忌。一些本该讲授清楚的文言词语,如果对它们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讲解,学生就会似懂非懂,含糊不清;一些稍作提醒就不难掌握的文言词语,也会由于教师的疏忽,可能造成学生误解。鉴于此,本文拟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将统编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一些古今有别而极容易被疏忽  相似文献   

6.
文言词“夫”,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中学文言文中约占40位。请看“大”在《论语》和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出现情况统计表:  相似文献   

7.
一、掌握动词使动用法对阅读文言文的作用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之一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将近四千年。四千年来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 ,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极为宝贵的财富。我国的古典文献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为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等于有了一把钥匙。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 ,才能进入我国的古代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文言句法和文言虚词用法的知识以外 ,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实词。然而 ,在掌握文言实词的过程中 ,经常会…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选文的注释,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注释的多少、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文言文教学的得失成败。教材中文言选文的注释与一般文言文选本、普及读物中的注释应当有别,它必须满足这样两个前提条件,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益于学生的学。有利于教,那么,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就要尽量少注乃至不注;有利于学,那么,对一些学生自能动手获得或稍作揣摩可以理解的内容也要尽量少注乃至不注。总之,要留有余地。否则,注满注足,既削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容易滋长部…  相似文献   

9.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是“文言文”,如何教好学好这些“文言”文,是一个大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两点看法。一,为什么要学“文言”文什么是“文言”?就是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也叫“古文”。我国汉字创造是很早的。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汉字难写从刀刻镌锲到笔书,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表意,又因为条件所限,我们的祖先在解决书面语言时,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提高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需要,也是批判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应该在讲清字词的基础上讲通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应该重视语言分析,比较古今语言的异同,进行各种练习,使学生逐步熟悉文言的各种语言现象,掌握文言文字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阅读能力。这里主要谈谈文言文的字词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大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外,还应该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通假字等文学现象。通过对历年高考尤其是201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分析,概括出关于文言文实词的几种突破技巧:借助语境法、课本推断法、通假字法、词性判断法、成语法、字形推字法。  相似文献   

12.
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诚然对其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来讲是一个考验,但是这也是对教师平时教法成功与否的一个检验,毕竟教与学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程度,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然而,关于文言虚词的教学,就目前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看,多数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将在某篇课文中出现的虚词,依照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讲解,或者只抓住单元和课文后练习题中涉及的有关虚词予以训练其用法,或者只抓住单元和课文后练习题中涉及的有关虚词进行…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现在,为了阅读方便,中学课本里的古文经过加工整理,都加了标点,但作为中学生而言,仍需要具有一定的断句能力,这样,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才能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会考纲要…  相似文献   

14.
优秀文言作品是汉民族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的载体和结晶。但长期以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对文言文的教学重视不够 ,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 :一是对培养目标的理解发生偏差 ,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能翻译课文就行 ,教给学生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有限的几篇文章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 ,以串讲为主 ,满堂灌 ,偏重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要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培养目标 ,根据 2 0 0 0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制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  相似文献   

15.
文言和文言文是汉语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宝贵的软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文言和文言文的文化传播功能,做好文言资源的开发、继承和保护工作,使现代汉语学习、现代语文教育从继承和复兴民族精神文化的高度认识文言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今距离年代久远,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就给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设下不少障碍,虽然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能为他们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但遗忘又常常出来捣乱,于是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就常常自觉、主动地使用些助读法。但是,他们使用的文言助读法又往往是单一、繁琐、无规律可循的。为了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助读法,我们这里试图对中学文言文助读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着力三个方面 :一是借鉴传统 ,重视诵读 ,培养语感能力 ;二是利用成语以古释今或是以今喻古 ,并根据文言词义的变异情况比较古今词义之异同 ;三是把握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词汇 ,应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是常见的。因为目前存在着各家之说,所以有必要根据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予以解说。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除了作代词、动词、语气助词之外,它在虚词上的主要用法就是作结构助词。“之”作结构助词“的”用法有三: 第一种常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这种用法比较普遍,也容易懂,不作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言文中有这样两种类型的状态词;一是结构上具有迭音或部分迭音形式的复音单纯词;一是结构上由词干带附加语的附加式复音词。它们在词义上有的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有的描绘人或事物的情态。在句子中或作谓语,或作状语,有时也作定语,都能显示一定的情态,给人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历代语言学家对这两种类型的词的结构、词性及功能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就中学文言文涉及到的这些词,举例谈谈浅见,供教学和研究参考。复音单纯词所谓复音单纯词,就是这样一类的词:(一)结构方面,只含一个语素,不存在内部  相似文献   

20.
“教学、教学”,无非教与学二个方面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教方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找出理论根据,即可以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的二句名言为证:一句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句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材看作例子的观点,长时间并不为许多人接受或实行.从目前现状来说,是应该还例子以本来作用的时候了.教材无非是为教方法而设的例子罢了,教方法,才是教的本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这个材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或写作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会运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