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区域生存意识、功利性思想与汉唐海神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不仅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神灵恐惧与迷信的文化表现,也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应对海洋灾难时的能动性反应,其直接表现为一种生存意识与精神支撑.尤其在海洋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伴随着沿海开发与海外交流的日渐增多,海洋灾害与海难频发.为消弭海上灾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护佑海洋、驱灾避难的海神成为航海者与民众心中的精神力量与安全保障,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正是在海洋生存意识与功利价值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汉唐时期的海神信仰出现巨大转变:一是由汉晋时期的备受冷落到隋唐五代的尊王封帝,地位倍受尊崇;二是本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一起,在唐代以后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材料,就秦始皇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秦始皇对海外世界的向往与徐福东渡计划的提出和批准、秦始皇的造神以及水神与海神信仰三个方面,指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他不断到海边巡游,甚至不惜进行海洋航行以战胜"海神"之恶神,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中国并非如日人所述系"南船北马"的"两个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不仅是"大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从内陆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民族,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13-121
两宋时期,随着海洋开发和海上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崇拜之风日趋活跃,涉及的社会群体相当广泛,包括海商、渔民、士绅、僧侣等。这当中,两浙地区颇具代表性,其海神崇拜有的是基于海洋意识,有的与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报恩思想密不可分,有的则是受到佛教观念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多元化、实用性的特点。从更深层次来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海神崇拜的兴盛,体现了海洋开发不断加强的趋势,反映出开放与包容的地域文化精神。同时,海神崇拜不仅满足了人们祈求安康的精神寄托,也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对东南地区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妈祖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是一个极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航海之神,与西方世界的海洋之神──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海神波塞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的特征,反映了欧罗巴人种个性的阴暗一面;而在中国百姓的妈祖信仰之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海洋文化特色──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她必将改造人类的海洋文化面貌。一、妈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只是到宋代才出现了妈祖崇拜,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 ,它丰富了农业文明。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 ,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 ,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它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史证明,有没有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否强烈,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而且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安危兴衰.深入探析中国传统中海洋意识淡薄的原因,是进一步探求增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对策建议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妈祖由人而神、由海壖陬而四?睬?这自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当我们试图把握妈祖信仰起源的本质原因时,我们首先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妈祖为什么被创造于宋代,二是妈祖为什么能凌驾于众多的海神之上并替代其他的航海保护神而被广泛信仰。笔者反对把妈祖信仰的起源单纯地归结为海事活动频繁的简单化做法,但并不否认海事活动的愈益频繁是妈祖信仰起源的直接动因。正是这样,早在秦汉时期,北起渤海,南至广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秦汉文献史料,系统阐述了秦汉时代优胜劣汰、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其中包括秦汉社会对男女婚配体质、年龄谐调的重视;对授精受孕时间季节的选择;对胎养、胎教、幼育及新生婴儿的把握与抉择等。并揭示了秦汉社会的优生意识的时代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中西文学作一鸟瞰就会发现海洋在其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在西方,“海洋”母题是历代作家执着追求的对象。“海洋”的形象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联系。“海洋”体现着不同时代鲜明的时代特征,“海洋”的演变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从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东,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古罗马时代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海洋”的支配力在经历着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到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20.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委婉语,阐释了委婉语强烈的英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