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意图叙事说     
许建平  在元 《兰州学刊》2014,(11):20-30
从人本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叙事学,叙述行为源于人的心理叙述需求,叙述的动力、内容、方式和长度取决于叙述行为者的心理需求。心理的需求(意图)便成为叙述学的本质。故而从叙述学的本质———叙述意图———入手,可以系统而清晰地阐释一切文学叙述现象,于是文章提出意图叙事理论的设想。并初步分析了意图叙事理论与行为叙事理论、人物分析理论以及主题分析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意在说明意图叙事理论提出的必要性与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许建平 《社会科学》2013,(3):166-173
陌生化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用叙事哲学(意图叙事理论)说明小说的陌生化何以生成,却是一个颇诱人的新话题。用意图叙事理论分析情节的本质,发现情节是一个最基本的意图叙事序列,意图及其实践过程规定着情节的类式。读者、外叙述者对内叙述者(核心人物)意图实践过程复杂、曲折、新奇的企求是小说陌生化生成的根源与动力,然而却与其简洁、顺畅、明了性企求构成矛盾逻辑,并在叙事中表现为延宕与压缩两大手段。延宕叙事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与压缩性叙事所达到的空灵性、神秘化效果,一起构成了小说情节引诱人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3.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12,32(1):69-74
参照西方叙事聚焦概念研究明清小说,寻找适宜于中国文学作品叙事聚焦分析中有几个意外发现:一是关于叙事聚焦的分类,中国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全能视角,聚焦呈现为外聚焦包裹下的跳跃式内聚焦,内聚焦形态相对复杂;二是在内聚焦(B点内聚焦)、双重聚焦、外聚焦之外,有一个重要的聚焦类式—C点内聚焦;三是在不同聚焦者掌握图象信息量差异而形成的叙事悬念中,由C点内聚焦者所生发的聚焦悬念;四是聚焦与悬念生成的源泉和流变的驱动力——叙事意图、人物聚焦的生成、长度及其转换皆源于叙述意图的需要.由此对明清小说叙述聚焦的特点、内涵及分析方法有了新的体验和认知.  相似文献   

4.
吴子林 《河北学刊》2006,26(5):142-147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从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观点等方面,总结出了小说叙事的诸多“文法”,这些“叙事成规”与当代叙事学理论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小说叙事艺术独立性、自足性的认识,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可资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视阈对小说叙事的变革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理性视阈不仅导致现代主义文学对执著于理性与观念的松绑,而且非理性对现代叙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是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范型的转换,它从文学的题材、文学中的冲突模式、主人公类型、个人经验或全知全能的叙事结构以及叙述语言等方面,全方位地瓦解与置换了传统的模式,也使叙事学遭遇危机.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8.
对鲁迅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是一种可以达到深刻理解其小说创作意图的方法。以小说《风波》为例,通过以文化批评与叙事学研究并举的研究方式,对其进行叙述视角的分析,可以认识到鲁迅小说高超的艺术效果部分源自其在叙事方式与思想立意之间始终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一窥鲁迅小说叙事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贝尔从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归纳出来的“意味形式”的审美概念包括三层内涵:意味源于形式;形式具有引发动人情感的功能;有意味耐品味的审美情感;而其灵魂则是崇尚艺术品能引发人心灵与精神的美感.就此概念的本质而言同样适用于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叙事的审美分析;以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发现明清小说叙事意味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述意图及其意图力,在于叙述意图所规定着的内、外叙述者意图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意味形式生成的三大层次:诱人、动人、移人,以及七种类型:对抗意味、人格意味、幻想意味、巧合意味、怪奇意味、神秘意味、诗思意味.意在弄清明清小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的重要要素"情节"分析,<子夜>情节的设置以叙事意图的实现为目的,同时在情节的时空向度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作品的场面、细节和人物的设置都严格按照作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理解而来;情节的完整、情节逻辑结构的鲜明、冲突成为情节推动的动力,与高潮的必然出现一起成为其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模式的成形.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叙事技巧不仅包含其基本要素:叙事人称的选择、作品的视点、视点的转换,而且也包括语言运用、意识流的应用及其所选用的体裁以及外部叙事方式。本文借助叙事学的有关理论,从叙述视点、叙事主体、意识流、象征和外在的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对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的两部代表作《斯通家史札记》与《拉里的家宴》进行探讨,在深入分析其对传统叙述方法继承的同时,也对其叙事技巧的发展与突破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新生代”小说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其进行多元解读则成为评论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坚守经验自我、穿越生活表象和个体化故事文本等角度入手,深入阐释“新生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纂异记》的叙事观念在唐代小说中是独特的,这体现在文本的叙事意图、世界图景和叙述精神三个方面《。纂异记》叙事观念表明它是唐代小说中真正有意识创作的小说之一,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叙事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登陆中国,90年代始,国内叙事学家开始根据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参照中国的叙事实践,融合国外叙事学家的理论,撰写自己的叙事学著作。这些著作立足于经典叙事学,都试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主人公形象、叙事结构三方面对伊玛堪的叙事风格进行开掘,展现伊玛堪不凡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意象叙事是指以"事意象"写意的叙事,诗词中常见的"物意象"在叙事过程中会渗入事件元素而转化为事意象。意象叙事依据借事意象写意的性质而分为事意象层、叙述层和意图层三大层次。事意象层次包括造意和补意类;叙述层次包括微意图元、意图元序列、人生意图元序列和叙述者意图元四个序列;意图层次包含内意图与外意图两类。内意图与外意图间的复杂关系形成意图契合式、意图分离式与意图超越式三种结构形态。贯穿于事意象、叙述、意图三大层次间的是表现事件长度与意义深度两种功能关系,而对于明清小说而言承载核心意图的核心事意象犹如层次结构的中轴和灵魂。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两条叙事规律:内意图愈是大于外意图,其艺术感染力愈高;人物实践意图的结果与其原初意图距离愈远,故事所引起的记忆便愈深而长久。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16-221
传统人物观关注人物的性格塑造、思想内涵,以及人物所属社会类型、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强调"叙述为人物服务"。而叙事学认为只有"人物"参与的事件才构成"叙述",所以强调"人物为叙述服务"。人物作为叙事的基本要素,具有两大基本特性:虚拟性和行动性。人物的行动是叙述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叙述往前发展,并且促进人物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物在叙述中的意义,并且从叙事学角度拓展对人物的研究:从人物的行动性出发去探寻人物在叙述中的各种功能性作用及其叙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主要目的是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叙事学、文体学理论为依据,剖析张爱玲小说创作对具体叙事元素的独到运用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以此阐释其小说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隐含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