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法学研究的转向,法律方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法律方法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法律方法一词主要在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方法、法制意义上的法律方法以及司法意义上的法律方法。我们认为,应该直接用司法方法来指称司法意义上的法律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几何图形性质的哲学问题上,康德的观点为先验构成意义上的非柏拉图主义,胡塞尔的观点为经验建构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为解构意义上的反柏拉图主义。胡塞尔关于几何图形的观点较之于康德与维特根斯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代议机关的代表性有构成意义上的代表性和实质意义上的代表性两种。构成意义的代表性不可能实现,当今世界大多国家采用实质意义的代表性。我国人大无论是在构成意义还是在实质意义上都欠缺代表性。完善我国人大的实质意义的代表性,应从实行公开公正的竞选、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减少比例安排等方面着手,实现自由、平等选举。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杨元元和朱蔷薇在生死的选择上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源于生死观念.从价值判断上说,有价值的生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从方式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要选择有意味的死亡方式;从时机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应该选择恰当的死亡时机.要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观念,从个人方面说,心理意识与行动实践的自我干预是主要手段;从社会方面说,刚性的调节体系的建立和柔性的社会抚慰的倡导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就现代俄语中意义上一致关系下的词语搭配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介绍了意义上一致关系的发展原因及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指出了意义上一致关系下词的搭配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主要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死亡,而原始人则从象征意义上理解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是一种象征交换,是馈赠。这里不存在生和死的对立。当人们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死亡的时候,生和死被对立起来了,生和死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也被否定了。许多人认为,生物学上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而在鲍德里亚看来,这是一种想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和死都具有社会意义,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就是在死亡控制中诞生的。而他从象征意义上理解生和死,强调生和死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即生和死虽然在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可逆的,而在社会意义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意义观不同,语言顺应论认为"语用视角下的意义研究应该回归复杂性"。这一基本命题涵盖三方面的内容:在本体论上,意义研究需要走出分析性,转入复杂性,从而回答"意义是什么"的内涵问题;在价值论上,意义研究必须突破语义三角,建构语用三角,从而廓清"意义意味着什么"的价值困惑;在认识论上,意义研究应该锁定优化解而非最优解,从而刻画"意义应当成为什么"的认识指向。  相似文献   

8.
外汉音译与意义密切相关,表现在:外汉音译本质上是利用假借译音代义,译音汉字选择上无法避开汉字的字面意义,译音汉字认知上遵循汉语使用者的"集体无意识"和外汉音译词使用上的有意利用译音汉字的字面意义等。  相似文献   

9.
论刑法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兼论无限防卫权的行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刑法典两处使用暴力犯罪这一术语.刑法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同犯罪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含义不同.刑法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是对以暴力或暴力胁迫手段实施的某些犯罪客观方面特定情状的一种抽象.正确界定刑法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解决刑法学界关于无限防卫问题上的长期争论,对司法实践中假释的正确适用也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组织未决羁押者进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前看守所日常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决羁押者劳动的权利属性有不同的认识,包括宪法意义上的劳动权、行政法意义上的被行政管理(强制性义务)、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权利以及兼具宪法和劳动法意义的权利。未决羁押者是介于普通劳动者与罪犯之间的特殊群体,基于禁止强迫劳动和无罪推定原则,未决羁押者的劳动应不是一种强制性义务,而应归于宪法和劳动法意义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里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作者论述培养人文精神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实施策略: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寓人文教育于英语教之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环境;多方面探索人文教途径,增强人文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因此必须从这两个层面去构建其教学:一方面把文学还原在历史的场境中去解读,尽可能还原古代文学以本来面目,解读其真情真意。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前一个层面是基础,后一个层面是目的,在认知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架通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以古鉴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詹锳先生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始于战争年代,转型于异国他乡的求学期,最终形成于回归祖国后。詹锳对人才培养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独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培育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精神;抓住古代文学中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问题和项目,把学术研究和教学完美结合起来,采用文献考证法和现代的科学索引法教学与研究,不仅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扎实的基础训练,也注重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詹瑛的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当今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荣辱观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中华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辨证统一性。当前,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用辨证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中华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建设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古代文学教学应体现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加强文化研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文化的认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汉初政论文的阳刚风格展示出汉初士人奋发扬厉的人生情怀和积极用事的昂扬姿态,展现了汉初士人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格精神魅力与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热衷政治的事功精神、维护大一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汉初士人的人格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道德素质滑坡、人文素养降低已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古代文学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奠定大学生良好的人文基础;二是通过生活情感、爱国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是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心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可以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时文人有的标举以情为诗,但同时也有人倡导继承道统,文以载道;有的主张转益多师,但同时取法汉魏盛唐的呼声也很高;有的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但同时掇拾词语意象的摹拟风气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先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及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可知论并促进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重视生态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生态伦理意识,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合理的人文规范,体现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层面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因为儿童精神及其文化的人文性特质,儿童教育的人文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文化需求,更是儿童教育的永恒命题。儿童教育的人文化表现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两个方面。儿童教育的人文性精神体现为对于儿童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与尊重,而人文性精神的儿童教育则是以培育、释放儿童的人文性精神为宗旨,并有形式上的学科教育和实质上的教育过程两个层次。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在其根本上实现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