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无论从社事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层面还是从立社宗旨的精神层面看,松江几社都表现出与同期东林复社的显著不同。科举作为几社的第一要义贯穿社事活动的始终。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考察,不仅纠正了所谓几社从属于复社的传统误解,而且证明了几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同时也是活动时间更长、创作成就更高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2.
几社是晚明江南的重要社团,其重要性仅次于复社。与复社强烈的政治性比,几社的立社目的在于文艺与学术。这与明代松江地区的士风传统及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的远离政治的态度有关,并与邻近名人徐光启经世致用的学说有关,当时松江地方官方岳贡也为之提供了相应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3.
复社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歧.由《留都防乱公揭》和《幸存录》所引发的争论表明,复社内部政治分歧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明末党争各方.由于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这一分歧在明朝灭亡前后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复社内部的政治分歧有着深刻的地域、家世渊源,并与复社松散的组织结构及社内分层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分歧的存在使复社成员的政治活动呈现出极强的分散性和宗派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社作为晚明最大的社团,其始成立,因由文学上的文体论争,形成了“务为有用”的复古宗旨。复社成立后的社集,则夹杂了政治的因素,逐渐由文学社团演化成政治性的组织。驱阮事件是其政治化行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相结合,两者在诗学上关系复杂;复社重经史、务有用、主雅正的主张对谭元春有潜在影响,谭元春主张深美、重实用之文;谭元春与复社均主张学古与真性情,复社提出君子的忠友孝悌之情,谭元春与之相近;谭元春等人的竟陵诗风对复社诗作的正反影响,表现为复社诸子的有意学习或避开;谭元春与江西复社人士的美学旨趣接近,其诗文中清远自得的风格与江西的文学传统与审美取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复社存续期间,通过联合编书的方式选编了《明经世文编》和大量时文选本。这种以分工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学术活动表现出鲜明的群体性特点,缩短了书籍编选的周期,提高了张溥等复社领袖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复社的学术影响。然而,复社成员学术活动中的合作以文化发展中的地域差异为基础,不可避免地带来争夺话语权的矛盾,不会形成统一的学风和治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复社是以衿绅阶层为主体成员的文人结社,因此衿绅阶层力量的强弱及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复社的行动理念和模式。本文以明末清初江南地区衿绅势力的盛衰为背景动态地考察复社的活动.揭示出复社的影响力正是明末江南地区衿绅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而清初这一地区衿绅力量的衰弱则必然导致文人结社的衰变。  相似文献   

8.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作为钱谦益入室弟子,同时受业于复社名士周之夔、魏冲门下,毛晋与诸多复社成员有交,尤与复社魁目顾梦麟、杨彝最契。通过勾稽材料,考辨梳理,我们发现毛晋曾参与崇祯九年复社金陵大会,并代“复社领袖”张溥刻书,与“复社公子”冒辟疆交游唱和,与“复社宗主”祁彪佳书信频频,刻书是其游于复社间最亮眼的名片。  相似文献   

9.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友人皆为谈文之人;京师,四次上京,曾与吴地的复社魁首有过匆匆接触,无深交。梳理谭元春与复社成员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竟陵派在启祯时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分析了复社成员对举业及明末学风的批判,并认为复社成员的上述学术批判为其学术实践的转折创造了可能。复社成员学术实践的转折主要体现在治学态度与方法、提倡学术调和、对结社及讲会进行改造、提倡经济之学等方面,其实质在于使漂浮的学风沉静下来,这些新的学术动向进一步影响了清代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12.
晚明时期,松江地区出现了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社--几社,它除了聚集文士研习制艺举业之外,还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云间词派的生成和兴盛与几社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1)几社浓厚的诗酒唱酬风气是滋养词学的绝佳土壤,云间词派是几社的衍生物,而词派生成后又与几社形成一种互动关系.(2)几社领袖陈子龙在云间词派的生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几社与云间词派有较长时间的重合存续期.几社为词人提供了一个赋词唱和、切劘词艺的最佳场合,为储备、培养词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基地.云间词派对松江府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促进了江南环太湖一带词学的兴盛,从而为清词的中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菽庄吟社是日据台湾时期以内渡大陆的台湾流寓文士为主导、以"抗日复台"为根本宗旨和奋斗志业的台湾爱国流亡文学社团。该社不但与"同光体"闽派有着共同的诗学传统,而且接受了"同光体"闽派有关"宗宋"、"以诗存史"、"以学为诗"等文学观念;不仅如此,该社还把"同光体"闽派代表人物陈衍尊奉为精神领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仍然自觉接受祖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4.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其成员构成变化大体可表述如下:莽原周刊时期以狂飙社作家群和安徽作家群为主,以狂飙社作家群为“第一集团军”,安徽作家群为“第二集团军”;莽原改组后,“退稿事件”发生前,狂飙社成员仍属莽原社成员,只不过由“第一集团军”变成了“第二集团军”,以安徽作家群为主的未名社成员则成了“第一集团军”;“退稿事件”发生后,狂飙社成员再未在半月刊上发表作品,这时的莽原社已名存实亡,《莽原》半月刊成了未名社的机关刊物。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苏、辛、陆的“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所开启的豪放词风,迦陵之豪放词风因着“复社遗风”而有了新的内涵:融洽经史,其词浑厚而雄健;愤世忧时,其词深刻而沉郁;抒浩然之气,其词豪迈而遒劲。此豪迈雄健词风的形成本于“复社遗风”,与迦陵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复社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海外几社在继承几社救亡图存、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精卫填海式的实践品格和拓荒精神,开辟海上抗清新局面。传统诗文成为他们见证家国离散、书写海上战争悲剧、铭刻流亡心路历程的载体,尤为独特地体现了这一群体在海洋精神文化熏陶下的遗民身份处境及其家国情怀。海外几社以其所处的海洋地域文化环境为视角,在离散书写中充分展现人与海之间的思辨关系及其审美心境的历时性变化。海外几社的思想境界及其离散书写对塑造台湾后学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台湾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及文学书写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海外几社的离散书写,也为研究大陆文学与台湾地区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拓展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复社研究》由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丁国祥副教授著,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全书50余万字,是国内研究复社的第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8.
略论秦汉时期民间的社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 ,社神地位很高 ,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 ,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逐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 ,地位呈逐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逐渐步入民间 ,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9.
文聚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社团,先后创办了<文聚>、<文聚丛书>和<独立周报·文聚>三个文学刊物,并在其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不乏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刊物存世稀少,至今无人做过介绍和研究,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文聚社创作成就的认识.本文以史料学的方法,如实地介绍这几种出版物,系学术史上第一次公布其具体内容.本文披露的史料,无论对于文聚社的研究,还是对于中国抗战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复社与东林党关系的实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