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纹饰的分析一直是商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一种特殊艺术题材,自然受到很多关注。但学界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学与造型艺术方面,很少从哲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结合青铜器人物形象的图像,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解读这一青铜器艺术形象,可分析其产生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2.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礼乐制度的遗存实物,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青铜器之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铭文在内容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祭祀、赏赐、册命、盟誓、约剂、征伐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将其与《尚书》对比,可以印证诰、誓、命、典等《尚书》类文体在西周时期的实际运用,旁证《尚书》中与西周相关文献语言的真实性。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呈现的独特鲜明的文学特质和体式美、伦理美、实用美三者统一的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汉代青铜器美学思想在现代铜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青铜器已经开始摆脱礼制的束缚,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汉代青铜器在尺度、技术、纹饰等方面都对汉人审美的多样性进行了体现。在汉代青铜器中充分考虑了文化的意蕴,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铜艺设计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并在现代铜艺设计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青铜的出现和冶炼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铜的冶炼是化学史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化学方法从天然矿石中提炼的金属。本文探索内蒙古地区最早青铜器的出现和青铜的冶炼问题。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距今3100多年前,内蒙古地区已有大型青铜器出现,并有可能是当地铸造的;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前221年),青铜器已大量使用,青铜冶铸业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实用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创建一套科学实用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这套机制必须坚持遵守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评价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农村实际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周期,在“考”、“议”、“评”、“查”的基础上,注重评价结果的社会转化,使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提供永久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道德自由以“无主体”、“无限制”、“无选择”为特征,是一种摆脱了一切外在规定,真正不受任何限制的彻底自由。这种自由在现实性领域是无法实现的。后现代主义者把自由从现实性领域抽出来并归结为可能性.试图在可能性领域,通过实施所谓“去中心化”、“去正当化”、“去因果化”以及绝对的相对化等策略来摆脱各种主客观条件对自由的限制,从而达到道德自由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美学研究历史过程进行反思的立场和对当代社会审美现实的思考,主动“介入社会、直面民生、倾情实用”无疑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丰富生动的审美现象、广袤宽阔的审美领域以及众多亟待求解的美学问题为当代美学研究蕴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促进实用美学研究的兴旺繁荣,不失为当代美学研究摆脱迷困、走出低谷的一条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遗存有丰富发达的春秋战国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种类型青铜文化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计有50处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风格与特征既展示出了“北方系青铜器”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从而使该地区一跃成为“北方系青铜器”分布和发现的稠密区域,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上古时期青铜器遗存可见“貘”的形象。相关信息透露生态环境史涉及气候、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的趋势。“貘”的存亡,与当时生态环境条件有直接的关系。野生动物分布情势,在历史时期多有变化。而“貘”在中原的消失,提示了生态史的重要转变。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导致相关历史文化变局的重要因素。西周“貘尊”等青铜器在黄河中游的发现,也提供了文明重心地区社会文化进步的文物见证。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企业的根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对企业的成败和兴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着这种目标和要求,作为最直接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掌握职工心态,进行因势利导   工人师傅是生产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想法往往更切实际,去同工人们交朋友,积极地了解他们,从而集思广益,上下沟通,使职教工作摆脱“言之无物”的现状,朝着更具实用、实效的方向发展。   二、明确学习目的,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利用各种机…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肯定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存在,论述了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及分期。对“青铜时代分期”和“青铜器分期”的区别与联系,青铜时代和青铜器的具体分期,也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对族氏符号和短铭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把青铜器铭文看成全是祭祀祷告文,不同意把“族徽”看作是祭名。作者认为族氏符号的性质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有氏族图腾意义;有象形化美术化的表族氏的文字;有通用文宇;还有一些是抽象的氏族或家族的标记,它不属于文字。针对一些学者把牛头形、老虎形图案当作象形文字的现象,作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字符号与标记符号的区别,并以在客家民俗和家庭用具中看到的标记,论证了对族氏符号性质的判断。文章最后对商、周青铜器中不同类型的短铭,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不同意把△(图二)当作文字释为“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使得人们逐步摆脱了某种迷信,从而也摆脱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便逐渐地成熟和成长起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就随之而来了。  相似文献   

14.
访仙镇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东郊,原名山海镇,是丹阳市的“四大古镇”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访仙镇历史悠久。1985年1月在这里出土了西周青铜器文物,证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定居。西汉文帝时,世人称为“册堂”的地名就是丹阳市最早出现的村名,戎氏是丹阳众多古姓氏中最早的一姓。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历代墓志形制与文体变化为纵向轴,一是以魏晋南北朝中的“志”“碑”合一形式以及宋齐梁陈中出现的简单化的墓志形式,论述了中国古代墓志设计的“实用”思想;二是以历代墓志文体演变为研读对象,系统论述了墓志文体设计演变中的“实用”与“浮华”的转变。系统考察中国历代墓志的形制与文体设计,墓志作为随葬风俗的一部分,其形制变化基本轨迹还是以实用为美、为尚。浮华的特质在重葬、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尤其是墓志志文成为文化人施展才华的载体之际,文体适应了为死者“歌颂”的普世之需,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应需而变”的设计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李学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五溪地区出土一大批秦汉之前的青铜器,除了外地流入的“楚式”、“秦式”、“越式”和“巴蜀式”青铜器外,还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而这批青铜器中,又以青铜錞于和一种型制特别的青铜短剑最具代表性。本文就其发现和其文化属性作一探讨。 1 1978年夏,辰溪县在修建沅水大桥时,在城郊米家滩出土了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剑。剑身和剑柄全系青铜铸成,形似匕首。剑身呈三角形,锋残,截面为菱形。宽格,呈梯形。剑柄束腰,腰部中间有圆形穿孔,柄首残。剑格一面铸云纹,间以水波纹,另一面为雷纹。剑柄一面铸云雷纹,另一面为水波纹。剑残长16厘米。1982年秋,工作队在溆  相似文献   

18.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美学思想富有浓郁的文人色彩,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主义园林思想新特点。其摆脱了传统园林美学思想之束缚,勾勒和创建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并对清代人们的造园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铜器研究是传统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其自身研究业已形成相当完备的方法理论体系 ,分期断代则是其首要内容。 2 0世纪 30年代郭沫若提出“标准器断代法” ,几十年来 ,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运用 ,使青铜器分期断代方法更具科学性。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在目前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0.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