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关于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的教育.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因而对于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突出的作用.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又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秀文章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精神产品.我们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就会发现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说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好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文章蕴含的深层次的美,要通过分析,才能让学生发现,给学生以美感.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感染着教  相似文献   

2.
王文革 《云梦学刊》2014,(1):99-100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在文学艺术是应当“歌德”还是暴露、是该表现理想还是表现现实、是该描写美还是描写丑等方面颇多争论。基于文学艺术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果说在新时期以前文学艺术主要为前者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则更多倾向后者。站在文学史或艺术史的高度看,文学艺术的好坏、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是表现美还是表现丑,因为美丑都属于广义的美。如同叶朗先生所说的,都属于“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陈琰 《学术论坛》2006,1(5):34-38
中西美学都注重听审美,但二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听审美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体验,庄子的心斋把它阐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它带向了边界。而西方美学中的听审美主要是人神同在的一种超越性的经验,通过与自然的分离,它使精神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但也抽掉了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听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审美经验是我们反思审美生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 ,可谓魅力无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美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也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让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几次提到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在《卡尔·格律思〈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观点来责备他……’”;在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又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恩格斯明确说明了自己是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文艺作品的,并且总是把美学观点放在前面。对思格斯所提倡和肯定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何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或曰美学观点就是“按照美…  相似文献   

6.
教学美学琐谈王秀清美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所表现出的美的形象,美好的语言,以及美好的教学环境,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浓烈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而和谐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席勒云:“只有...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如能运用情感教育 ,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是相当有利的 :它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 ,它还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非常符合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 ,运用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寓情于文是语文的一大特点语文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绝大多数是文情并茂的典范文章 ,加之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文化财富 ,使得我们具有无数可供阅读赏析的精品。这对于我们语文课进行情感教学十分有利。我们的课文 ,都是编者…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83-92
陈炎编《美学》与过去的美学教材相比,是一部达到新高度的教材,其突破文艺美学的窠臼,将美学看成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三足鼎立的全面美学。但以21世纪的学术眼光看,其存在历史局限:因袭西方逻辑中心论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将复杂的美学问题简单化,僵化于一元论视角,无视生命美学和中华美学遗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中华美学对西方美学有救正作用,老子的阐释模式、庄子的美感双向生成论、以及生命之爱与美感的发生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理论形态。中国美学研究要有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语文教学也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美、形式美,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先秦美学在总体上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但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先秦和谐美学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次出现了三种逻辑倾向:一是在对象的外在形式上求和谐;二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间求和谐;三是在超感性的内容要素上求和谐.先秦美学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刘蓉 《理论界》2007,(5):254-255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体育教学和美学已经愈来愈趋向于深化统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需要我们从体育教学所特有的美中去挖掘和研究。本文从教师的教态美、教学形式结构、教学特征、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形体美这四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体育教学中蕴藏着的美学因素,并论述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美学史上,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很为美学界重视,在我国至今仍有不少赞同者。 狄德罗的“美是关系”一说,是美学史上从主观观念和客观实体两方面单独进行探讨美丑本质不同之后的产物。它可能根源于笛卡儿的“所谓美和愉快不过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说,但又有所不同。笛卡儿说的是主观“审美主体的判断)与客观(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狄德罗说的则是审美对象本身内部存在的关系。“美是关系”说初步打破了旧有的直观经验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历史发展上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美育的作用也越突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具有极丰富的美学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索、揭示、提炼生活中的美。所不向的是,由于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那么,赵树理的美学追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位“象农民一样纯朴”、“憨直而又机智诙谐”的人民作家,所刻  相似文献   

16.
杨眷时的《美学》在总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学术演进上看,这本著作代表了美学从一种思想形态的整体话语回归到个体话语;二是在创立理论和体系化的过程中,显出不顾"史"的知识和"学"的内容的模式先行的方式;三是在结构上的后现代拼贴.杨春时的美学在内容上有两点、在主题上有一点可以提出来讨论.美学内容上的两点:一是它的体系结构造就了一种概念为上的倾向,认为美的理想、意义,应该用概念和定义来表达,而且概念和定义表达是最高级的,这恰好是与美性质相违背的;二是为了解决主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的存在方式,却遭到忽略,这样妨碍了对美的内容的深入研究.美学主题上的一点,是把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定为美的本质,并要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都服从这一本质.如果说,李泽厚美学(实践美学)是呈凡为圣的美学,那么,杨春时美学(反实践美学)则是逼凡为圣的美学.  相似文献   

17.
断测美     
<正> 美的争议延续数千载,迄今还是一则谜。而美,是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准确论证它的存在,美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就缺少坚实的基础。从哲学高度俯瞰美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老在空中盘旋而不接触美的丰富多彩的创造实际。因为马克思早就从哲学高度开辟了探索美的正确途径和特殊观察点:从人类改造主客体、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一切创造活动中寻觅美。美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当前美学界对美的规律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极少关注,争论仍停留在马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美育的作用也越突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具有极丰富的美学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20.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