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各地许多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女娲是创世女神,在祭坛上一直高居始祖母之位,享受世代子孙的供奉。女娲崇拜的原始与生殖崇拜、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在生殖崇拜观念影响下,先民把许多女阴象形物赋以神性且加以崇拜。女娲身上被赋予的生殖观念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萌芽。在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其始祖神的地位在神话时代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远古清渭流域,以秦安陇城为中心的女娲神话传说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对其进行探讨,可以比较切近地还原神话所表达的原生态内容及其流布线索.原始先民对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积淀为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炼石补天神话中女娲烧制五彩石补天与大地湾先民烧制陶器的过程属于同一方式,在联结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的方式上,女娲充当了人和神的中介.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肯定.依据清渭流域以陇城为中心的大量民俗事象,并将汉民族女娲神话传说与少数民族地区女娲神话传说的分布及文化特征对比,则进一步说明以陇城为中心的清渭流域是女娲神话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信仰由社会上层向社会下层渗透与传播时,很可能出现了传讹,人们将"西王母"与"羲王母"混成了一体,这样在东汉才会出现由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共同构图的画像石,图中的西王母也才有可能表现为凌驾于伏羲、女娲之上的至上神形象。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鱼     
正人类从哪里来?祖先创造了种种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创世神话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赋予人在自然界中以特殊的地位——人高于其他一切生物。改头换面的神创论究竟是宗教神话影响了人的观念,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反映在宗教神话里,这很难说清。但人是万物之灵,有资格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操纵甚至毁灭其他生物。在很长一个时期,这是被广泛接受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5.
河南女娲神话的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娲神话主要产生在河南省的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西部一带,随后沿黄河向东传播,与自东向西的伏羲神话在河南的东部地区交汇、融合,从而丰富、发展、变异,并产生新的神话与传说.对女娲神话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神话演变的方式,区分神话与传说、原生神话与后起神话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是华夏民族神话传说系统中较多地保留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迹的神话。女娲是造物神,又是人类的始祖神。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但万物何以生存呢?生存环境是个首要问题。“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水浩洋而不息。猛兽 食颛民,鸷鸟攫老幼”(《淮南子·览冥训》)。先民们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想象和期待一位有开天辟地之神力的英雄来改造自然环境,拯救人类。他们在幻想中选择的英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引文同前出处)。女娲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女性禁忌的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具有负面价值的女性禁忌的文化意义,指出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并对女性禁忌与妇女的发展以及如何改革女性禁忌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创世神话的宗教哲学意蕴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孕育了宗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意蕴。创世神话体现了我国宗教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盘古神话、天梯神话、女娲造人、补天神话等创世神话从内容上看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与想象,就其实质来说则蕴涵着我们先人对远古黄金时代(一种无限观念)的渴求。其中既有人神交通的特许人物——连接有限无限的中介(类似于创立宗教及宗教组织的克里斯玛),又有追求远古黄金时代的人类(类似于宗教组织中的信徒)。这些创世神话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了中国宗教(儒教、道教)的产生并为其哲学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女娲生殖、生育的内容也是女娲神话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考古发掘的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女娲生育、生殖的内容多有记载或反映,女娲神话的史学价值不断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宫体诗现象的女性主义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中,乾坤二卦乃天地阴阳男女的指称,二卦彖辞充分赞美了两者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巨大 力量。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看去,天地阴阳男女的 对等关系构成自然人生和谐的整体,就像道家太极图所昭示的那样,阴阳两条鱼的比例完全均等,它们 互为关联,不可分离。但是,随着宗法制产生、专制集权确立,男权中心文化日趋形成,男女两性的地位 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女性愈益受到来自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女性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话语。在东方 观念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实际上有两重认识层面,一是从人与自然的联系角度,认识到男女两性的关 系是平等的、均衡的,也是相互依存的;而在社会观念上女性则是隶属于男性,是顺从的、依附的。这两 种状况反映了人类在其自身发展和创造文明的过程,与自然复杂的联系.以及人类自然力的活动。人类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是人类原始的本性并不因为文明的进步而全然消失。就人类自身的 生存处境而言,男女两性是相互依存的,而男女的各自生理特性又决定他们自身的具体行为。 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学者卡米拉·帕格利亚根据男女两性生理构成的不同特点,指出女性是隐蔽的神 秘的,男性则是外放的投射的,认为男人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角度看始祖诞生的感生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韫霞 《江淮论坛》2004,(4):126-130
感生神话是指女子并未与男性交合,而是有感子动物、植物、无生物等,竟神秘地怀孕生子的神话。本文从性别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汉民族、少数民族以及《圣经》和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中的感生神话的内涵,指出部分感生神话虽有母系氏族遗风,但从总体上应从属于父权制神话体系,它打着尊崇女始祖、尊崇母性的幌子为父权、男权服务,实际上却是只从生育者意义上肯定女性,意欲从更深层次上控制女性。  相似文献   

12.
刘杨 《中州学刊》2008,(3):192-193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中国神话具有强烈的终极意识,其中盘古开天神话思考了.宇宙起源"问题,女娲神话解答了"人类起源"问题,伏羲神话则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古代民俗中以亥日为吉日,金文中很多器物的铸造时间被记载为丁亥日,还有古人喜欢在亥日举行祭祀、赏赐、入学、集市等活动,都体现了亥日为吉日的民俗观念。但亥日何以为吉日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破解的文化之谜。本文对此进行了诠释。文章认为亥日为吉日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亥的本义就是猪,亥早在先秦就有表示猪的意义,并非汉代才有。猪神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由于亥与生殖有关,与丰收有关,于是就获得了吉祥、吉利的义蕴。殷先王名亥也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孙立涛 《青海社会科学》2014,(2):173-177,187
《伏羲考》是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方面的力作,其写作目的是探求中国文化源头,恢复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为神话学理论建设做出典范。闻一多具有现代化的学术观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文章中既运用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民族考古知识、学习国外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以此证明了伏羲和女娲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祖先,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先祖。文章在考证中引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民俗调查材料、考古资料、外文资料,立论严谨、考证翔实,行文语言平实严谨中透露着些许幽默。当然,文章在材料运用、行文结构等方面,亦稍有缺陷。  相似文献   

15.
生殖崇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宗教现象,其崇拜形式有多种。然而,最早产生的生殖崇拜形式是什么?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就此问题予以探讨。一、性器崇拜不是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生殖崇拜形式主要有:一是崇拜图腾,二是崇拜自然神(如石神、山神等),三是崇拜祖先神,四是崇拜性器官,五是崇拜生育神(如送子观音等。)但不少学者把生殖崇拜与生殖器崇拜等同起来,以生殖崇拜就是崇拜生殖器,如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一文和《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只谈性器官崇拜,只字未提其他崇拜形式。这是很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传统文化的热度不断升温,尊孔重儒、倡导孩子背经也成一时之风。倘若对传统文化不加辨析地推崇,将是十分有害的。例如《周易》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四书》《五经》,其中最基本的价值是等级观念与男尊女卑观念。现在传统男女观念有回潮之势,有许多人主张"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正是传统思想的流毒还没有去除的结果。该文将循着《易经》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步剖析传统思想中歧视女性的观念,看看这些观念是怎样通过神话、《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圣人们的经典扩散与传播,怎样一步步剥夺女性的权利、奴役女性的精神,使她们逐渐变成丧失自我人格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女娲造人神话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最著名的是“抟黄土作人”(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其中凝结着极古老的生殖崇拜信息。在此神话中 ,女娲造人仅仅凭借的是黄土 ,而土所表征的是大地。大地生长出植物 ,人类社会中母亲生养子女现象正与之类似 ,由于“类比”这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使然 ,“以地为阴性名词 ,图像作女人身”(钱钟书《管锥编》1册 56页 ) ,并由此产生地母崇拜 ,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事实上 ,女娲在国人心目中正是作为“地母”偶像的原型。《论衡·顺鼓》载汉俗 :“久雨不霁 ,则攻社 ,祭女娲。”按“社”即桑社 …  相似文献   

18.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7,(4):153-156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伏羲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的分布与发展,到处都有伏羲、女娲的史迹与传说。比较著名的有淮阳羲皇故都与太昊伏羲陵、濮阳雷泽华胥履迹处、郑州浮戏山、巩义伏羲台、孟津龙马负图寺、洛宁洛出书处、西华女娲城与女娲坟、上蔡白龟庙、沁阳伏羲女娲殿、济源女娲补天石。伏羲、女娲的丰功伟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将永存史册,长留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神话的一支,感生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在其童年期对女性及其生育行为的独特认知。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归纳出了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的重要原型:孕育行为原型。这一原型包括贞洁受孕原型和奇生原型。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女性人类学理论解读了感生神话背后的性别话题。在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男性英雄系贞洁受孕并且是神奇出生的原型,是男性中心文化在主体的社会存在层面和精神存在层面对女性进行的贬损和戕害。  相似文献   

20.
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玲 《北方论丛》2002,4(2):15-20
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入手,结合女性主义批评去解读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内涵,即回溯到更原始更深层的传统文化中,并进而寻求它的当代状态,可以打通神话和现代的界线,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和象征性的置换形式,从而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更深层厚重、更具概括性的典型意义.女娲原型集中体现了创造与牺牲统合的女性特质.远古时期,女性在社会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两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女性这一特质.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