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红飞 《江淮论坛》2013,(6):167-17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断裂的危险,这给民族认同带来了巨大冲击,原有的认同基础已无法完全有效。现代民俗艺术因其民俗性和艺术性的融合,凭其传承性、社会性和象征性而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克服各自单独作为认同基础时的缺陷。在民族认同的视阈下,正视和解决现代民俗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民俗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尤其是整合城市民俗和农村民俗共同的民族精神资源,无论是对艺术的民族性、大众性的传承和弘扬,还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塑造,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者对前者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劳动民俗,二是婚丧嫁娶民俗,三是巫术民俗,四是节日民俗。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是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发展起来的。民俗对民族电影影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具备了鲜明的风格特征。民俗不仅作为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影像而存在,同时,也在电影情节结构以及深层表现空间中发挥作用。借助民俗所诱发出的情感状态,电影的意义才真正得以释放,因为民俗所蕴积的文化情感是电影真正完成所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7.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 ,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 ;春节民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民俗发生变异,并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优良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另一个是恶习陋俗的滋生和蔓延。民俗变异的两重性,决定了民俗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推进和延缓的双重作用。正确处理民俗变异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其良性循环,是移风易俗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郑芳 《东南学术》2012,(5):164-178
民俗曾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民众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俗学与教育学在我国长期以来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学科。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从教育人类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闽台民俗进行整理,着重分析民谚俗语、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在民众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知识传授、道德教化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力图沟通民俗传统教化功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联系,丰富民俗研究及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杰英  何昱 《河北学刊》2012,32(5):160-163
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权。其中,民间文学艺术权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使用传播权、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获得资助权、追续权和进口权等。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又不至于过分限制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对其权利主体进行权利限制,即分别建立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民俗旅游发展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协密切相关,民俗旅游应以文化调协的思想为指导,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婉薇 《云梦学刊》2007,28(1):34-38
在20世纪初逐步建立的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研究,其发展不但为学术界带来一门新学科,同时见证了时代思潮的起伏。郑振铎是胡适、周作人、刘半农之后极为重要的一位俗文学研究者,大半生贡献于有关材料的搜集、整理,其《中国俗文学史》更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建立。此书不单单是一部学术专著,而且充满时代思潮的痕迹,构成了它的独特风貌。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透过它,窥见胡适、周作人等前辈关注民间文学、俗文学的用心;也能隐约听见三十年代一些论争的回声,还有著者个人的学养和审美观、强烈的爱国情怀,凡此种种,都影响郑振铎在写史过程中的取舍与褒贬,既推动他在俗文学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也制约他作为俗文学史家的识见。  相似文献   

15.
程洁一文认为,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在城市民俗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作为城市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产物,体现了城市民俗自身的一种独特结构与模式,彰显了城市民俗研究的一种新颖的空间视野。  相似文献   

16.
毕旭玲一文认为,城市泛民俗作为一种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民俗形态,具有着较为鲜明的文化建构意义,对于传统民俗具有强烈的冲击性与颠覆性,因此也经常招来许多民俗学家的指责与批评。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俗旅游的休闲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学术探索》2009,(1):77-81
当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时,云南民俗旅游成为休闲市场中的热点。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融于自然、理解文化、感受文明、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云南民俗旅游的休闲化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以调查为基础的理论分析,以完善民俗旅游的休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庙会:人性本质的释放与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间故事类型的研究重在传承史的梳理和异文的解读,对故事类型传承的动因有所忽略。从“黄粱梦”故事入手,尝试引入“过渡礼仪模式”,阐释民间故事类型中隐含的生命转换过程即生命的社会性特质。对人类生命社会性特质的理解与传递,或许就是众多的民间故事类型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妈祖”原型与许地山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 《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24-12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阐释妈祖文化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妈祖从一个真实普通的女性演化为特异的神灵,并在长期流传中浸染上宗教色彩。小说中人物刻画、意象营造和情节建构都与妈祖原型叙事存在着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