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德”的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现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立“三德”教育的规范,提高现代人素质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着力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提出要切实加强“三德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就从整体上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在内容和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立足点及其重点。“三德教育”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公民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因而是…  相似文献   

3.
“三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根本,是我们社会主义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技术“人化”功能的强化,是强固“三德”建设的基础 ;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塑造支撑“三德”建设的主体精神;人的生物性本能的抑制和社 会性特点的张扬,是净化“三德”建设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创新人"假设与"创新人"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管理活动史看 ,每一时期的管理模式都以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中、西方 2 0多年来的管理创新历程同时在追求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创新人”假设呼之欲出。“创新人”假设有利于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立 ,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创新人” ,从主观条件看 ,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能力 ;从客观条件看 ,是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对社会生活的侵蚀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性自私论”. 要揭露和批判个人主义、利已主义,首先必须剖析“人性自私论”. 笔者认为,“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高尔基说:“文学是入学”,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愿望、就必然要描写人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人性问题上曾经有过种种错误的提法,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十年内乱中,林彪、“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完否全定人性,把“人性”看成是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东西。在这种思潮下,人只有阶级性,而阶级性单纯地表现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他提出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范围大致可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社会公共  相似文献   

8.
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社会道德“人伦”中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是属于家庭伦理的,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在家庭伦理建设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乐,礼义积而民和亲”的论述,把家庭伦理建设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充满着醒悟人生启迪人伦的睿智.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必定要深入每个家庭,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用伦理道德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联系在一起,使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与家庭连结起来,使家庭建设为社会的稳定,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我想谈谈对家庭伦理建设的几个看法.  相似文献   

9.
自近现代以来 ,“国民性”已是一个百年话题。尤其是“改造国民性”痼弊与“立人”理想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核心思想。话题持续到今天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性———国民性”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雷蒙德·威廉斯对于“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为当代英国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德·威廉斯批判了工业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弊端和人性异化,从艺术和民主等视角阐述了文化如何去追求人性完美,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分析中阐释了共同文化的形成.雷蒙德·威廉斯通过“工业”、“民主”、“阶级”、“艺术”等范畴考察了“文化”概念的内涵形成,并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论断.雷蒙德·威廉斯强调了文化概念的批判性,使之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性完美的一种尺度,拓宽了文化的内涵使之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