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真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可以说起始于近20来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层面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围绕着茶研究的三个子学科———茶学(属自然科学)、茶业学(亦称茶业经营学或茶叶商品学)和茶文化学(属人文社会科学),并在茶文化学术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走进新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面临着学科地位、学术视野、资料发掘、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新问题。只有理性地面对和成功地解决,茶文化研究才能充满锐气和后劲,在基本理论的深化、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探讨方面有新的作为,促进中国茶文化学科的完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清代唐诗注释家们充分吸纳了时代的学术养分,在诗歌注释中发散出带有时代普遍性的学术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理念.本文以清人唐诗注释为语料,从注释学与文化学相结合这一角度切入,通过注释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探究清人唐诗注释的文化理念:一是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精神;二是要素与整体交汇融通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三是寓创作于征引式注释中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国民党党派学者,黄文山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为主要学术资源,从"文化学"的视角来阐释"史则"与"史观",论证"民生史观"为最高的历史法则。黄文山历史观的"文化学"阐释,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党派学者在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以学术为意识形态所用、为官方文化政策提供学理支持的努力。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窥见特殊政治形态下的学风与士风。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3,(6):2-3
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协办,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投资学年会暨投资学专业教学与科研高级研讨会"于5月31日至6月2日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发展投资学教育、提升专业办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和文化研究是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两者尽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无论从概念、产生背景与发展道路还是从性质上都存在明显区别.文化学主要是与人类学有关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而文化研究是文学中派生出来的学术思潮,它除了是一种理论研究之外,还是社会运动和文化实践的一部分.此外,国内通常使用的文化学概念与西方学术世界中的Kulturwissenschaften有较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6.
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语语言国情学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文化差异,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语言的三种功能,印: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和指导功能。语言国情学的目标是主要通过对词语文化,即“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苏俄的国情,了解“当今的现实生活”。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俄语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文化科学思想的新聚合体,主要研究语言功能中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借助系统方法,探索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文化)内容相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单位结构的一个过程,以现代先后次序和文化定型(规范体系和全人类价值体系)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专门讨论,可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基本观点:语言文化学包含语言国情学;语言文化学与语言国情学之间没有本质差异,两个术语可以同时并存;语言国情学包含语言文化学,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前清代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浙东学派、颜李学派和考据学派等学术文化派别。这些学术文化派别相互吸收继承、批判否定,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些学术文化派别的代表人物也是有名的大教育家,他们不但有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而且也通过创办书院等方式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清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隐喻文化学学科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是当代隐喻学最具有价值和前景意义的研究领域,因此有必要在隐喻学的学科地位业已确立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隐喻文化学的问题.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有当代隐喻学的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资利用、整合的研究资源.隐喻文化学的建立,不仅可以为考察研究人类的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一种更具本源性的理论视角和一扇更为宽阔的理论窗口,而且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众多文化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借助隐喻学的理论视角才有可能得以最终解释.  相似文献   

9.
毛 礼锐 是我 国著 名 的教 育 史学 家,其 学术 研究 范 围涉 猎 极广 ,所 取 得的 成 就不 仅体 现在 对 教育 史 领域 的精深 细 致的 学术 贡献 ,同 时横 贯 了诸 如教 育学 、教 育论 等 多学 科,治 学 领域 博 杂而 独擅 其长 ,堪 为一 代 鸿儒 。本文 从 毛礼 锐独 特的 治 学风 格 和教 育史 观入 手 ,对 其在 教育 史 学科 的 史论 主张 、治 学 门径 、学 科建 设 等方 面的理 论 成果 作了 简略 的 论述 与 评价 。  相似文献   

10.
黄文山是较早倡导文化学和从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他早年信仰无政府主义 ,后改奉国民党正统意识形态 ,成为倡导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文山取文化学的立场 ,以文化学理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来探讨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的文化观的转变 ,充分显示了文化学的理论对其文化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 ,反映了近代思想与学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12.
贾宁  孙绍荣 《阴山学刊》2012,(1):119-123
大学的专业结构设置是受教育文化影响并可以反映教育文化的,探讨我国大学专业课程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考察教育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与作用。我国大学专业结构设置所呈现的教育功利色彩及创新文化缺失导致我国大学专业结构设置调整动力不足,应该以制度改革为基础并从教育文化本身出发纠正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专业教育方向过窄、课程体系陈旧、教育实践过少等问题,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加强与教育工作实际联系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增大选修课比例,建立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有效地教育实习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大厦赖以构筑的根底问题。教师教育史上的三次“飞跃”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线与内线,在教师教育大厦中处于奠基地位。传统教师专业成长观的主题是如何促使教师吸附教育知识,由此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旧三论”,即指导论、迁移论与嵌入论。在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基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本真交互关系的教师专业成长观势必领唱主角,倡导基于实践优先论、情景中转论、智慧涌现论的教师专业成长“新三论”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自觉回应。在“新三论”中,教育理论难以直达教育实践,非线性逻辑、情景中介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教育环境孤立、教育方式的模式化、教育内容的悲情化、教育阶段的非连贯化以及教育行为的单向化等误区。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破除感恩教育的窠臼、尊重个性化差异、构建快乐感恩教育模式等,是走出感恩教育误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素质一般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全教会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两个侧面对"素质"二字进行了解释,并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西方的优秀文化,剖析了素质教育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依据当前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现实,阐述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必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并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重要文化语境和文化动力,提出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批判继承为基础,来实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价值转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国际化浪潮,越来越受到音乐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中拓宽多元文化视野,进行多元文化钢琴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师钢琴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实践一要加强对各国、各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研究,二要加强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