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喻云涛 《学术探索》2002,(3):146-148
业缘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农村业缘文化转型的典型范例 ,一旦转化为旅游资源会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注意业缘转型的文化构建 ,使农村经济与旅游业互为补充 ,是福保文化旅游业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也是发展云南农村经济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市场是一面镜子,是反映商业发展的晴雨表。“五·一”黄金周期间,市统计局对鞍山地区旅游业及55户限额以上重点商业、餐饮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黄金周期间我市旅游收入、接待人数、游客人均消费再创新高,形势欣喜;商品零售竞争激烈,增势强劲;餐饮业首次出现小幅下跌。综观我市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4.
五缘文化力是建设海西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一种包括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在内的独特的闽台之间的联系力,是文化经济力、和谐发展力、强大的整合力,可以有力地推进闽台关系的发展和海西建设.尤其是五缘文化力作为维系、凝聚闽台人民的精神纽带,可以促使闽台之间成为经济文化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促进相互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经济流、信息流,有力地促进海西建设以及环海峡经济圈的形成.闽台五缘还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对于形成具有个性的爱拼敢赢的闽台商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海西建设中,大力发挥五缘文化力的作用,必将促使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促使环海峡经济圈经济与文化的双崛起.  相似文献   

5.
蕴涵在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等人际关系文化中的心理活动对于凝聚民族心理、锻造强国心态、促进民族心理成长所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五缘文化心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重要体现。五缘文化心理要素所具有的重情、重义、强调群体与个体的一致性等本质属性,五缘文化心理场中客观存在的人际吸引力、群体向心力、文化辐射力和心理同化力等各种场力的正向作用,循环往复的五缘文化心理共鸣效应所引发的良性心理同构过程,是实现五缘文化心理对中国当代社会心理优化功能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五缘文化在网络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虽然在形成过程、子类划分等方面和五缘文化具备可比性,但在文化上却是作为基于现代法制社会的反差序格局的代表,因此对基于亲属关系扩展的五缘文化构成了挑战。尽管如此,五缘文化已经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网络文化也渗透到了五缘文化之中。二者的融合目标是法理和人情的统一,华族文化与友族文化的交汇,数码土著和数码移民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后黄金周热”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黄金周后旅游产品价格锐减,旅游地服务质量提升,旅游企业促销力度大增,再加上旅游者消费意识日趋理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后黄金周热"持续升温。针对后黄金周旅游客源市场的不同构成,不断完善休假制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是促进我国假日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欣华 《西部观察》2005,(5):50-53
“四大劫“凸显集中休假制度尴尬   曾经为旅游、服务业带来巨大消费动力的“黄金周“,越来越因其透支常态消费、打乱旅游市场平衡而受到批评.集中休假制度给生态、文物、游客及相关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带来的“四劫“,进一步凸显面临“七年之痒“的黄金周制度自身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论“黄金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自2000年实行“黄金周”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假日生活,但也对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特别是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本文从旅游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述黄金周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说,自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林其锬研究员提出之后,经过几年的演化和弘扬,已经很快被社会所接受,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工作也由个人发展成了群体。 1997年 8月,由林其锬、吴以宁两位研究员领衔的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编著的《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它立足现实社会,面向大千世界,反映了广泛的文化与经济意义,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黄金周"旅游的火爆和节假日旅游的盛行,显露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不断上升的旅游需求,各地对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但就目前我国旅游业开发现状而言,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对旅游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旅游资源不是无限的,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尤其是实行"黄金周"假期后,乡村旅游骤然升温,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乡村旅游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对策和措施,以推动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1989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林其锬研究员正式提出“五缘(亲缘、地缘、神缘、物缘、业缘)文化”说后,经过六、七年的研究之推动与酝酿,1995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与上海华夏文化旅游区开发公司共建了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王元化、邓旭初、张仲礼、朱荣林、徐中玉等上海与北京、福建的学术文化界的名流、学者以及有关方面人士百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暨“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4.
2004年至2007年期间的节假日制度改革研讨工作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主要宗旨是以增加假日的方式保护和繁荣传统节日,而这种目标可以在保留三个黄金周的前提下通过对节假日的合理调整而达成,而政府最终采取的取消"五一"黄金周的方案是过于注重经济因素分析的结果.节假日制度的调整应该从政治效应、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众休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春季黄金周有存在的必要,但从保护传统节日的角度考量,应该设立清明黄金周以代替恢复"五一"黄金周.  相似文献   

15.
旅游热引发的思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具有国际性特征的动力产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规模出现扩张性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产业形象亦日益鲜明.特别是2000年"五一"期间出现的旅游黄金周,使旅游达到了空前的热潮,出游人数4600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80亿元.这一现象对于扩大内需、发挥旅游的相关拉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花山文化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开发花山壮族民俗文化资源应该注意其民族文化的真正裁体,应该确保民族文化的正确展示及其真实性.花山文化品牌具有产业和事业的两重性,应该组建成花山文化产业集团,并以集团产业化方式运作文化艺术旅游,逐步提升节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发展花山文化旅游产业,应该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家把现代纪念日和传统宗教民俗节日设置为公共假日,基本着眼点在于文化选择.现代节日表述国家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而传统节日则表述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国当初设置黄金周假期的立意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缺少文化考量和人文关怀,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尚不能全面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黄金周假期对很多人来说仍很重要,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我国人口众多,应适当地允许黄金周假期地方化和多样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休闲理念,发挥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齐文化旅游的发展框架需要调适 ,基本目标是把齐文化旅游建设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平台的骨干支撑点 ,基本对策是 ,打造一个品牌 ,建立五个支柱 ,优化区域环境 ,发展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9.
良好旅游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目的地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推动效应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以自贡市2007年春节黄金周游客满意度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对自贡市游客旅游市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游客多于女性游客,游客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文化水平较高,职业构成比较分散,公务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潜力较大,自驾游游客占有较大比重且增长态势明显;从出游动机考察可以得出有相当一部分游客的旅游行为具有很大的时间限制的结论;由相关分析还可以得到性别与交通方式选择、年龄与交通方式选择、文化程度与信息渠道,以及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