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曹海林 《人文杂志》2004,(6):164-168
本文把村落公共空间界定为乡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并依据型构动力不同将其划分为"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两种理想类型.村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村庄社会中的行动主体及其活动,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其中所呈现的一致行动能力便构成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村庄社会关联作为村庄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又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村庄社会关联重要的生成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村庄秩序基础的变更,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致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宗族的复兴 ,对于农村工业化社会基础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 ,宗族复兴带来了组织权力结构中利益权力、认同权力的增强 ,给农村工业化组织基础增添了弹性与活力 ,我们要注意规范宗族等社会力量的发展定位 ,坚持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工业化组织基础中的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 ,宗族文化心理结构在农村仍具有强固的持续性和强大的影响力 ,必须立足“文化软着陆”战略 ,推动宗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形成适应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血缘结构与地缘结构匹配方式的差异,中国农村社会可以初步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与中部分散型村庄。本文以村庄社会结构的区域差异为基础,对农民分家行为与分家模式进行研究。不同于社会学和文化学对分家之“分裂”与“延续”维度的分别强调,本文将农民分家行为置于家庭再生产过程,突出分家的实践内涵,认为“分合机制”统一于农民的家庭再生产过程之中。同时,由于家庭的社区嵌入,村庄社会结构塑造了分家实践要素的配置方式,形成整合性、竞争性与协商性等分家机制,三者分别构成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主导的分家机制。分家的区域差异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关于村庄社会结构差异的认识,同时也为分家研究和家庭研究的中层理论奠定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4.
笃信农村工业化的宏大叙事,先入为主地将农村和普通农民界定为整体落后及需要工业化去带动和发展。底层叙事关切底层的具体生存遭遇,反对采用经济的、简化的、单一的视角将底层群体进行"数字化"后的"为权势代言"。实地研究表明,在工厂场域,作为农村工业依赖主体的当地兼业农民,隐忍于资本和权力结盟带来的苦难和社会暴力;在社区场域,资本借助权力汲取土地等资源,"扰民"抗争曲消解为"夹缝中的表达",无法彻底维权。在乡村工业化背景下,应抛开主流话语建构的共赢幻象,警惕村庄权势阶层借助"公"话语的合理性掩饰实现"私"获益,重新审视如何保障底层农民实现"安所遂生"。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彰显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凸显、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等各方面。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劳动力就业转型问题、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对于我国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必须在现有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广泛发展乡村工业,走二元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道路,最终推动农业劳动力转型,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按大历史断代和工业化主体的不同,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依次呈现为清中期以前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共同发展,晚清与民国时期近代工业化过程中洋务企业与乡村半工业化的并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的双翼腾飞。其特殊性在于国家主导的城市工业化与农民兴起的乡村工业化并行耦合,共同推动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区域市场协调发育与我国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农村通过自身变革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农村非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社会得到改造,进而实现与城市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过程。目前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中西部区域之间市场发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而区域市场协调发育是推动农村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行动单位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9.
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面临困境,农民收入与消费萎缩,精神贫困状况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功能退化、社会事业滞后,农村资金加速流出、金融支农力度减弱,导致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加剧。要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围绕“农转工”这个核心,以“绿色工业化”模式为主导,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步伐,同时以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动态体系作为资金支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的现代转型,现代工业社会所蕴涵的风险得以显现.本文从社会现代性理论视角出发,从现代社会转型的工业化层面入手,基于东北区域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型的时空特点,针对工业化所带来的区域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转变所蕴涵的风险,阐释了转型期东北区域社会突发事件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苏南华宏村的田野调查资料,描述了苏南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独具特色的差异与平等并存的分配模式及其公正共享的分配伦理蕴涵。这一分配模式的生成,源于苏南独特的地域伦理文化特征及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使其在经济理性的致富与平均主义的求同间形成良好的张力。苏南乡村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将使这一地区分配模式和结果上的差异性进一步扩大。但与此同时,乡村企业领袖对村庄福利的持续贡献和道义行为,仍将使人人平等的村庄集体福利分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维持。从这一意义上说,差异与平等的并存,将在苏南乡村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分配模式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4.
赵晓峰 《学术界》2012,(6):232-236,264
陈柏峰的新著《乡村江湖》,以“混混”问题为切入点,引入区域比较的视角,使我们在中国农村的非均衡性中看到了村庄的极端重要性.从陈的研究中汲取经验,如何重塑村落社区的“公共性”,培育农民的社会自治能力,真正地“找回村庄”,是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启动 ,使乡镇的经济社会结构向非农化方向快速转型 ,乡镇逐步从农村社会中分化出来 ,成为比农村社会更高一层次的区域社会实体———“乡镇社会”。由此 ,我国的区域社会结构已演化为农村社会、乡镇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公共空间凭借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孕育着社会秩序基础的生成。村庄社会关联作为乡村秩序形成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必然离不开村庄社会内不同情境的村落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则成为乡村变迁场景中社会秩序生成的重要场域。乡村社会变迁中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的凸现必然引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依凭村落公共空间便可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7.
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在边缘——流动家庭》是其“变革中的中国家庭”社会问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它以流动人口家庭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农民的社会流动对他们的家庭和婚姻的影响、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存方式、城市化进程中的性别角色与差异等。(一)结构清晰。本书的论述呈总述—分述—总述。第一章为总述,首先介绍了农民的社会流动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现状,并对流动人口家庭的概念进行的界定:指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有家庭成员流动到城市和外地…  相似文献   

18.
二元工业化及其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二元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实现,这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矛盾的最佳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构建二元工业化与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与了解政府在发展农村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化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可以建设资源型工业化模式、技术型工业化模式、加工型工业化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跨地带人口迁移对东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跨地带人口迁移活动日益频繁,而东部地带凭借其自然的、经济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地带迁移人口,并形成了独特的人口迁移特点,同时跨地带人口迁移对东部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城郊工业化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比较,剖析乡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与缺陷,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与优势。阐述了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