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建动物卫生防疫和心理调适小分队深入重灾区救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密切关注灾情,情系重灾区人民。根据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命令,该校先后组建共有80名学生和4名教师参加的小分队奔赴灾区一线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除了时时刻刻关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信息之外,我还常常想到其他一些地震多发地区防灾减灾的情况。近年来,我对新疆在这个方面开展的工作其成效尤其关注。眼下,汶川地震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但愿新疆修建抗震安居房的作法对此也能提供借鉴。唯有祈愿,祝福灾区各族同胞早日重建美好家园,早日离苦得乐。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余震不断且震级较大,交通、通讯时通时断……震区情况究竞怎样?赴震区采访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从北京到成都,这些问题始终萦绕着我们。受灾现场的电视画面也不时地在眼前浮现,灾区遭此劫难。那里的各族群众如何?那里需要我们怎样的帮助?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肩负民族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双重职责,5月17日,《中国民族》杂志和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报的记者组成报道小组,奔赴羌族、藏族等民族聚居的地震灾区。我们连续奔波7日,辗转2000余公里。记录灾区各族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在抗震救灾中全国支援四川.危难之时中华民族所彰显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等地,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聚居地.地震不仅带走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摧毁了羌族及其他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家园,严重破坏了羌文化生息、繁衍的自然及人文环境.2008年9月,笔者冒着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亲赴羌文化核心区--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尽管震后,诸多专家都亲临灾区,为羌文化的保护献计献策,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大多都停留在保护原则、思路的层面,本文则在整合、参考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保护、开发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忆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进藏部队取得胜利的伟大作用,自然引起我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而在毛主席的诸多教导中,使我最感到亲切的,是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主席为我党拟制各种方针、政策、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名言,早就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定为人民解放军的宗旨,使我军区别于一切欺压、残害人民的旧军队,成为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我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08,(6):35-40
灾后重建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来指导我们的重建行为。一位灾区的副县长在谈到震后重建问题时呼吁说,汶川大地震后,山川、河谷、地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毁坏,原有的公共管理机构也严重受损。因此,灾后重建愈加显得艰难。为此,我们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匆忙上阵,应科学谋划、全盘考虑。各方专家甚至包含国外专家,如地质专家、地震专家、建筑专家、规划专家、社科专家。应对灾区的地质状况、重建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系统研讨,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唯如此,灾后重建才能让人民放心,才对得起这片土地上劫后余生的各民族同胞,也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本刊特对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发生后,惨重的灾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也使得4000多名宁夏回族自治区邮政系统干部职工分外关切。自治区邮政公司不仅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而且迅速出动了15辆电子化流动服务车、3辆投递车,千里驰援灾区,与四川邮政同仁并肩战斗,保证了灾区群众的正常用邮。  相似文献   

8.
成卫东  陈鼎波  李寅 《中国民族》2008,(6):F0003-F0003
5月24日,重返四川省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救灾现场。他对在场的救灾人员和中外记者说,当前我们正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我们坚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入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一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重建灾区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力都吸引到四川灾区。而与汶川直线距离仅200多公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人们,同样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及痛苦。  相似文献   

10.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了。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进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提高。但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驻藏部队至今一直还在坚持着。当此纪念和平解放西藏四十周年之际,叙述当年入藏部队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一重要方针的具体经历,对于加深理解党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英明决策,毛泽东主席关怀西藏工作和西藏人民的思想,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严守政策纪律,爱护藏族人民等优良传统,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等国家安全力量,是一个国家安定秩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些最可爱的人们,在灾害面前,在危难关头,经常让人们看见了那第一道曙光……  相似文献   

12.
<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南边陲,是湘西南通往贵州、广西两省区的要塞地带。全县21.4万多人,16个乡、镇,其中12个乡、镇驻有人民解放军部队,驻军之多为全省之冠。1984年以来,中共靖州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驻军多。和少数民族群众历来与人民解放军有着深厚情谊的有利条件,适应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的新形势,广泛深入地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在求实、创新、坚持上下功夫,提高了共建活动的水平,促进了军队和地方两个文明建设。1988年,涌现出文明单位25个;65个军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前,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在昌都组建起一支入藏先遣支队。这支先遣支队不是通常的先遣部队或先头部队,它是一支要翻越重重雪山、跋涉1100余公里,去同西藏人民见面的宣传队和工作队。先遣支队包括有统战、宣传、公安、外事、财经干部和警卫部队,共320余人。它  相似文献   

14.
今年,对于西藏人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制造的武装叛乱,在人民解放军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战下,被彻底平息。  相似文献   

15.
扎西兽医师     
这里所说的扎西,并不是一位藏族同胞的名字,而是说的汉族兽医窦新民扎根西藏三十年、把青春和晚年一同献给高原畜牧兽医事业的事迹。窦新民是西藏自治区畜科所高级兽医师。1951年秋,他背着背包和人民解放军部队一起进藏。那时,金沙江以西还没有公  相似文献   

16.
吕慎  柳路 《中国民族》2014,(10):22-22
今年8月9日,在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的灰街子受灾群众安置点,突然飘来了一股新疆抓饭的浓郁香味。做饭的是全国道德模范、贵州籍的新疆维吾尔族汉子阿里木江……这不是阿里木江第一次到灾区:2010年玉树地震,他背上锅碗瓢盆赶到青海,采购了几千元的牛羊肉和蔬菜,不仅帮助做饭还参加部队救灾;2012年彝良地震,阿里木江带着妻子帕提古丽赶赴灾区,捐款4.5万元;2013年芦山地震,他带着与新疆两家爱心企业共同援助震区的2000个馕饼、3000件方便食品及饮用水等物资,支援受灾群众……  相似文献   

17.
梁黎 《中国民族》2008,(10):57-58
9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民进中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等联合主办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首发式,并向四川地震灾区学校学生捐书1万册。来自灾区的北川中学、八一帐篷学校的师生代表灾区学校师生接受了这批珍贵的图书。与《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同时出版发行的还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一书。《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本为学生写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读物。为一个少数民族写文化读本,在全国尚属首创。这本印制精关、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的文化读本从写作到成书,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下了我国图书出版的先例,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个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1月6日晚21时零3分,这是人们难忘的时刻。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了7.6级和7.2级双主震型强烈地震。大地震波及19个县市,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场灾难瞬间降临。灾情就是命令云南省军区在接到省政府的灾情报告后,一面立即向成都军区报告,一面命令思茅、西双版纳军分区等部队火速行动,赶到灾区,抗震救灾,并在昆明成立了以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赵坤为首的救灾指挥部。司令员王祖训带领机关、直属队50多名官兵亲临澜沧  相似文献   

19.
"樱桃熟了,以春雨入梦的速度,悄然地,将青涩的脸儿燃得通红。原来生命,就是这样洋溢出莹润的光泽……"5月16日,汶川樱桃收获的季节,"中国·汶川第二届古羌文化节"在汶川县绵虒镇三官庙村开幕。当地  相似文献   

20.
40年前,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完成了最后统一祖国大陆的历史任务。这次进军,由于它的正义性,符合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从始至终都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拥护、支援和参加。(一)藏族人民要求、拥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始于熟悉中国革命和了解、接触人民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