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稳定发展的9点意见》的视角,分析了《意见》出台的 及时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南京市城区、宁南和江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论文提出了大力发展南京市资 本市场发展的五点对策建议,第一,继续鼓励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构筑扩大直接融资的平台;第二,从培育和 发展产权交易平台入手,建立和完善"南京市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重视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第三,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和"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第四.积极拓展债券、风险投资、信 托等市场。着力构建重大项目直接融资、储蓄投资良性循环的投融资平台;第五,加快建立以民营资本为主体 的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日前已颁布实施,为贯彻落实该<意见>笔者就"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戴黍 《学术研究》2005,(6):11-15
<淮南子>上承<吕氏春秋>、下启<春秋繁露>,对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各家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汇聚、糅和,是汉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汉初学术经世致用的务实倾向.其书直接促成了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以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平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进一步完善金融资本市场的契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目前在本质上仍然是服务国有资产流转的平台.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在这一历史机遇下的创新和发展将为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基础性的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6.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表明中国经济法制在"一国两制"政治架构下开始了创新性实践.一方面,<安排>的立法目的与我国现有经济法制明显不同,凸显中央政府处理"两岸三地"问题的政治考量;另一方面,<安排>超出现有法律分类,具有鲜明的法律特征.<安排>的实施与发展对我国经济法律实践提出了挑战由于其具有潜在的广泛影响力,内地众多政府部门必须克尽职守,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兴利除弊,实现<安排>的立法目标;发展<安排>则需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红一 《学术研究》2001,11(6):89-94
我国公司立法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规范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本文认为,修订<公司法>应当兼顾一般规则与国有企业特殊规则的关系,其原则是要确立尽量与国际接轨的一般规则对国有企业区别分类,对不适宜公司制的国有企业进行单独或特别立法,将"国有独资公司"的内容从<公司法>中去除,由<公共企业法>规范;对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所涉及的特殊问题可以在<公司法>中订立一些特别条款,但不得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赋予它的优惠待遇;对国有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在<公司法>中增加"关联企业"的内容进行规范,并由<公共企业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范有关政府与企业关系、国有股权代理行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义成  张燕 《阴山学刊》2001,14(3):39-45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系.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料分析,<西>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之作者.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与宣传者.1918至1919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戏剧改良各面观>、<怎样做白话文>、<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等文章,提出了强调发展变化与新陈代谢的"进化的文学"观、以思想启蒙为主旨的"人化的文学"观与开放的而非锁国的"欧化的文学"观,系统地表述了他关于中国文学革新、发展的方向及一般进程的可能性选择的思想.所论与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异声同调,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而悠久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因为其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它涉及了爱情与死亡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并且其情感都是不加讳饰地从心底直接流露出来的,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就是<十九首>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今存在五大全国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业经济新闻>.这五家全国性报系,如今已居于日本报业的垄断地位.这五大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原则,均强调公正、进步、自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13.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笔者长期亲身参加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实践,熟悉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材料,并参加<偃师二里头>报告集的执笔编写.因此,有责任对<报告>中出现的缺点错误加以补充和更正.同时对相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全文共分为十点.可供阅读<偃师二里头>报告集和对二里头遗址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认定<红楼梦稿>是曹雪芹的手稿,新版<红楼梦稿>展现了作者"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创作过程,本文用不同的字体符号表示出来.<红楼梦稿>乃是各种抄本的母本,各种抄本在抄录过程中多经润饰,是"返抄"不出一部<红楼梦稿>来的.本文首次发现高鹗的具体加文,并用方括号加以明确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姜启渭 《江汉论坛》2005,1(10):24-26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但不同时期,讨论的重点容有不同.劳动价值理论的假定前提这个问题,是许成安先生最先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4期提出来的.<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对许文观点进行了商榷,题为<劳动价值"假定理论前提"及其"不存在"问题>.许先生看后不以为然,于2003年7月在<江汉论坛>发表文章予以反驳,题为<再论劳动价值论暗含的假定前提与姜启渭先生商榷>.我也不愿从此止步停笔,于去年又写了眼前这篇进一步商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李新灿 《江汉论坛》2005,1(4):119-121
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被孙楷第先生列入才子佳人小说类的有75部,其中包括<痴人福>.然而对照才子佳人小说的基本特征,<痴人福>一点都不具备,其思想倾向也与前者背道而驰,毫无可取之处,因此<痴人福>不但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相反却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反动.  相似文献   

19.
汪大白 《学术界》2001,(5):225-229
葛洪所说"陈思王著<释疑论>"并不可信,所引<释疑论>文字应是他本人所杜撰.所谓<释疑论>,仅见<抱朴子>论述神仙道术时所引片断;遍考各种曹植文集及其他典籍,再无片言可见.考之文章,<释疑论>对待方士道术的立场与曹植<辨道论>根本对立,<释疑论>关于此中缘由所作的交代又与事实不符.并且<释疑论>对<辨道论>的否定表现得极为直接,也显得不合情理.考之作者,<辨道论>表明曹植属于无神仙论者,而葛洪说他是"初皆谓无,而晚年乃以为有",除此<释疑论>之外别无依据.事实上,葛洪其人素来惯于作伪,<抱朴子>托名杜撰处屡见不鲜;为抵消曹植<辨道论>的影响,进而宣扬神仙道术,葛洪托名杜撰<释疑论>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