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2.
以“落花生”笔名著称的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六十年前,他就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带着奇特的创作题材和温馨的异国情调步上文坛。他那独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新文苑的一簇奇葩;它色彩鲜丽,格调迥异,醒人耳目。许地山从192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到1941年辞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年的创作岁月。他留世的有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小说集《解放者》、小说散文集《危巢坠简》、《杂感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新诗和话剧。本文仅就许地山的创作道路(着重于小说创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海外颇有影响。台港文学界曾经形成“张爱玲热”,出现不少“张迷”,台湾一些中青年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海外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给予她很高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现代文学界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上海书店先后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其他出版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论略     
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走了,一切都那么简朴,就连火化了的骨灰也没有保留。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诗集《中书君诗》、《中书君近诗》,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艺批评著作《谈艺录》、《管锥篇》、《十七、七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选本名著《宋诗选注》、《旧文四篇》,诗歌评论集《诗歌随笔五篇》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和演说辞等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作家的钱钟书,从创作数量来看,远不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著述等身的作家,但他那极富魅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琦君是深受台湾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的散文饮誉台湾文坛三十多年,出版有《琴心》、《烟愁》、《琦君小品》、《三更有梦书当枕》、《红纱灯》、《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桂花雨》、《留予他年作梦痕》、《与我同车》、《琦君自选集》等十多本散文集,以及短篇小说集《菁姐》、《百合羹》、《缮校室八小时》、《七月的哀伤》、《钱塘江畔》等多种。比之小说,散文的结集出版的多,成就也大。她多次在台湾获散文创作奖,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作品曾被译为英、朝、日文,在美、英、日、南朝鲜及印度的读者文摘和报纸副刊上刊登,也曾多次被邀请到美国、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李辉英,到香港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本文试从近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流》及其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篇小说,探索一下李辉英在香港近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面对现实的老作家几年前,李辉英对一位访问他的记者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说:  相似文献   

7.
玛拉沁夫同志是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一九五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开始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一九六二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修改重印了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祖国啊,母亲》、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和短篇小说《踏过深深的积雪》、《活佛的故事》、《大地》等。这些作品标志着玛拉沁夫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同志致力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蒙古族人民斗争生活的历史进程,他的作品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具有自己鲜明创作个性的优秀作家。本文着重谈谈玛拉沁夫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8.
苏青是位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沦陷区,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散文集《浣锦集》行销数十版,流传甚广,名噪一时。但是,苏青和她的作品终于被埋没了,从墨写的文学史中消失了踪影。今天或许是因为苏青这种女性边缘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开垒同志虽然还不满六十岁,可是在文学的道路上,已经探索、跋涉了四十多年。他写过诗,写过中篇和短篇小说,但他主要地还是作为一个散文家而为广大读者所了解,所熟悉。从散文集《雕塑家传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看到这他作家在过去的岁月里,一长串稀疏但却锲而不舍的脚印。 当徐开垒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在一些进步作  相似文献   

10.
艾芜前期创作艺术风格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十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作家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艺的重压,象灿烂的群星似地出现在文坛上,使现代文学一下子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光彩。艾芜,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到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前,他一共出版了《南行记》等五个短篇小说集、四部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另外还有若干篇小说散文散见于其他文学刊物上。通观艾芜的创作历程,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六年,可说是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习惯将它称为艾芜创作的前期。在这个时期里,艾芜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为读者奏出一曲曲清新美丽的歌,显示出他那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前,香港作家陈娟以长篇小说《昙花梦》轰动香港文坛,风靡大陆,为香港文学史留下一段佳话。在此前后,又陆续有作品问世,诸如中篇小说《玫瑰泪》、短篇小说集《香港女人》以及近年出版的《陈娟文集》等,都可以说是水准以上的佳构。以此之故,评论界众口交誉,推...  相似文献   

12.
王礼锡与陆晶清是爱国诗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陆晶清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她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当时鲁迅给她们讲中国小说史.她与鲁迅课外联系较多,经常向鲁迅请教,也得到鲁迅的关心.1926年陆晶清还和石评梅编过《世界日报》,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陆晶清敬仰孙中山,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一直鼓舞着她奋斗.陆晶清在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时认识了王礼锡.王礼锡于1930年赴日本东京,陆晶清1931年赴日本与王礼锡在日本结婚.婚后三个月回上海.她协助王礼锡编辑《中国社会史论战》,她与王礼锡一起,与丁玲、冯雪峰、郑伯奇、戈公振、陈望道等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她的《唐代女诗人》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空白.后又出版了诗集《低诉》和散文集《素笺》、《流浪集》.王礼锡出版有诗集《市声草》、《今日中国》,他曾见过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巴比塞.陆晶清现已是86岁的老人了,是“五四”时期女作家,在大陆上硕果仅存的,只有冰心和她二人了.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全国各地报刊介绍和发表的台湾港澳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是建国三十年来所从未有过的。 台湾作家白先勇,现旅居美国,《当代》第一期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收获》第五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游园惊梦》,《作品》第九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思旧赋》。他的小说大多写台湾上层社会的生活,表现了思乡怀旧的主  相似文献   

14.
戴平万是“左联”时期一位有过一定影响的广东籍作家。“左联”成立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和蒋光慈、饯杏邨(阿英)、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有关“左联”的筹备工作。“左联”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他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他的小说《陆阿六》,还作为“左联”时期的优秀作品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一九三○年以后,他主要从事其他革命活动,创作较少,但也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年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的巴金,曾经在创作小说的同时,抚摸着旧中国母亲的伤痛而写过十多本散文集;建国后,当他拥抱着社会主义祖国母亲的时候,一直以他的散文为新生活而倾心歌唱。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散文汇编成《巴金近作》一、二集,《随想录》、一、二、三集,后两者又称《真话集》、《探索集》。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有奇异的光彩,正如老作家黄裳所说,都  相似文献   

16.
叶紫是我国“左联”时期著名的革命作家,是鲁迅热心培植和器重的贫苦的青年作家。鲁迅曾以奴隶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他的短篇集《丰收》(《奴隶丛书》之一),并写了《叶紫作〈丰收〉序》,予以亲切的肯定和热情的推荐。但是,关于叶紫逝世的日期,迄今还没有一个公开的正确说法。《叶紫创作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内《作者小传》说叶紫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一九六二年八月出版的《丰收》中的《前言》,  相似文献   

17.
约翰·契弗 (1912— 1982 ) ,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他和家人居于纽约市郊区中心地带的斯卡巴勒。契弗本人不仅喜爱郊区 ,而且对郊区了解颇深。他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高水准的短篇小说 ,都是以纽约市郊区中上层住宅区作为背景。一般说来 ,契弗的短篇小说主要有四类背景。第一类是城市背景。契弗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某些人的生活方式》(194 3年 )和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巨型收音机及其他故事》(195 3年 )就是以纽约城为背景的。这些故事集中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住在纽约市区的一对对移居到城市后成为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年轻男女。这些人…  相似文献   

18.
舒群与萧军     
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一些进步文学青年,如陈凝秋(塞克)、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白朗等,都和地下党员姜椿芳、罗烽、金剑啸、舒群等有密切关系。他们同给《国际协报》副刊写稿,搞进步的文艺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一九三二年秋,金剑啸组织了一个维纳斯美术展览会。地址就在现在哈市人民政府(当时是道里同发隆百货商店)后面的二楼上。展览会展出了萧红的习作:萝卜、青菜等水彩画。萧红曾当过金剑啸办的“天马广告社”的广告副手。舒群、萧军、萧红、白朗都是金剑啸创建的“星星剧团”的演员。后来,舒群还与萧红同台演出了白薇的独幕剧《娘姨》。塞克一九三一年去苏联,当时也曾与金剑啸、舒群有过密切的联系。在共同活动中,舒群把党的影响和主张,有形无形从思想和行动上渗透给他们。由此,他们彼此建立起珍贵的友谊。在星星剧团、一毛钱饭馆、牵牛房等处,舒群与金剑啸、罗烽、白朗、萧军、萧红的接触甚密。在这当中,舒群与萧军是有特殊的友谊的。舒群对萧军的友谊,体现了党对一个作家的各方面的关心。  相似文献   

19.
走近叶文玲     
走近叶文玲——“叶文玲创作研讨会”综述叶文玲是我国当代有成就、有影响的重要作家,至今已有400万字、计24本作品结集出版。她1958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心香》曾荣获1980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无梦谷》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还写了大量情...  相似文献   

20.
笔会上海中心编辑的这卷作品选集,大致上反映了上海笔会成员近20年来的创作成果。其中最早发表的是陈村先生写于1979年的小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最近的作品是徐中玉先生和沙叶新先生写于1997年8月的文学理论和散文,大部分短篇小说与诗歌是80年代的作品。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海这个城市在近十年(9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显现了自身的魔力,描写上海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已成为当下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象;但是这卷接近世纪末编辑的作品选却完全回避了作家们对城市的直接的书写。这些居住在上海的作家们宁愿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