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语境与境感     
本文列举并分析了目前诸种关于语境的界说,认为多有混淆客观的语境与主观的境感之不足,提出语境是某一言语主体与别人、别物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存在、发展、变化的关系网络,具有客观性,而境感(语境之感)则是语境在言语主体感觉层面的投影—反射,境感是语感的固有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思维非常注重整体观。从宇宙意识,到现世人生,无不融贯其中。“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此语出自佛经,谈的也是一种整体观,它旨在说明万物的变化,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内在的因缘、关系及情境使然。其语涉宇宙本体之理相,故能涵摄万有,理一而分殊,转借此语而点化书法之道,亦能融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切入,论述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忽略的文境解读问题:一是教学中切实把握文境与诗境不同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深层揭示文体的营构规律;二是文境是由情与景、意和象契合构成的一种立体的多层审美空间,文境解读必须坚持整化分析和立体探究;三是文境的内部构造系统是有序的,可以分析的,文境解读不可只限于“神会”,而应当着力探寻文境内部营造规律。  相似文献   

4.
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宗禅看来 ,“禅”既是修行 ,又是得道 ,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既是方法又是本体 ,既是定又是慧。也就是说 ,定与慧是一体的 ,佛本是心 ,心本是佛 ,只要保持“平常心” ,就能进入“禅”境 ,以豁然晓悟 ,自识本心 ,万法尽通 ,全面、整体地体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达到自我生命与最高生命存在相融合一的“慧”境 ,即“禅”境。在此境界中 ,“禅”是定慧的圆融浑一。故就禅宗美学而言 ,则禅是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 ,为美的生命本原 ,既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和途径 ,又是通过这种审美体验以获得的对生命本旨的顿悟以及由此达到的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5.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 ,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 ,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 ;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 ;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7.
道家崇尚游的精神,对神人之游,以及疏离患累、自在自得的优游等,存在各式的阐扬与探求。它深刻地影响到汉代文学对游心之境的抒写与构建,为汉代文学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疏离现实社会秩序、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通过影响汉代文学的游心之境,道家对汉代文学中个体意识的兴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文学对个人空间的关注,同时,也为汉代文学注入超功利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8.
宇宙意识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基于文本细读和历史考据,哈代的短诗和史诗剧《列王》中蕴含丰富的宇宙意识,并呈现出多层次分布,分别为地面视角中的宇宙意识、漫游视角中的宇宙意识以及俯冲视角中的宇宙意识;哈代在宇宙意识产生的视野、距离和空间中深刻思考人生、爱情、命运以及战争等与人性息息相关的主题,将宇宙意识转化为关注人类在宇宙中如何生存的生命意识;哈代诗歌的宇宙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诗学对"无我之境"一词有大量阐释。但因中文能指的相同,很容易形成"无我"所指恒定相通的误读。然而在不同的语境,"无我"所指具有内涵表达上的差异。 从艺术操作层面看,"无我"指一种境界,内蕴空灵禅静的情思。在思想内涵层面上,"无我"指一种精神,表现为普遍无我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是数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由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技术集”,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智能化虚拟世界,具有智能运行逻辑、精神满足功能、无碍穿梭技术和数字永生主体等显著特点。元宇宙的出现解构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使空间无限大、时间可重启、数字主体可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了伦理风险:在个体层面,元宇宙主要带来人的异化、隐私泄露的伦理风险;在技术层面,元宇宙主要带来数据霸权的伦理风险;在社会层面,元宇宙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已有社会伦理结构。当前,可通过培育数字素养、嵌入伦理原则、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国际合作等途径来防范元宇宙伦理风险,引导元宇宙技术发展向善,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1.
风景写生中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以达到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境界。从风景写生意境感受这一点切入,就风景写生中景观意境体现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探讨与研究,认为构图、色彩、笔触与情感等在意境表现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各种文艺思潮的概括,表现主义也是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涉及到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领域的一场文艺运动.二者在许多方面有契合之处,主要体现为:一、在精神实质上,二者都以深重的危机感和变革意识为鲜明特征;二、在艺术手法上,二者都主要采用了"表现法".  相似文献   

15.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 ,必须在懂得古人之理法的同时 ,还应懂得自然之理法。在山水画教学中 ,掌握古人之理法要经由临摹的途径 ,而掌握自然之理法要通过写生的途径。临摹和写生既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也是一位山水画家培养艺术创造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画论两题     
中国艺术推崇“意象”,讲究“气韵生动”。漆画作为新兴的中国传统架上绘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漆画应讲究“气韵”,摆脱传统工艺美术的束缚,才能成为与西方油画相媲美的东方艺术的架上绘画。中国油画要在这个时代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追求油画的东方神韵,才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在受到社会发展影响的同时,也推动了美术艺术的发展,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重要一笔。首先介绍了中国画意境的独特性,然后分析了中国画的"民族情"与"世界性",最后就中国画如何保持"民族性"并走向世界做了一番探讨。只有坚持中国画正确的创新、发展方向,才能使中国画更加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姚燮诗歌情文笃挚,气骨雄健,不拘一格,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其一,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摹写具体情境,动人心脾,出新出奇。其二,在构思谋篇上苦心经营,巧妙运用铺叙、虚实相生、以文为诗、视角转换、反衬、悬念设置、顶针等多种创作手法。其三,陶铸众家,风格多样,然辗转求质,形成了质古拙峭的主导风格,这与姚燮推崇汉魏、重视学养、法古求创的诗学主张密切相关。姚燮不名一家的创作取径和自成面目的艺术追求,折射出嘉道时期诗人群体普遍具有的融通意识和求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