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艹过),江西临川人,与谢逸同为北宋后期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宋史》无传,因此,我们对他的身世知之甚少。清人赵之谦主编的《江西通志》对谢(艹过)有过粗略的介绍:“字幼槃,逸(谢逸)弟,自号竹友。尝为漕司首荐,省闱报罢,以琴弈诗酒自娱,诗文不亚其兄,时称‘二谢’。”  相似文献   

2.
谢逸是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词坛上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不过,作为词人,他的名字几乎淹没无闻了,其实,他是正宗的婉约词人。薛砺若看到了这一点,他热情地称颂谢逸“远规‘花间’,逼近温、韦。浑化无痕。与陈克并为‘花间’派唯一的传统人物。在同时和后来的此派词人,都不足望其项背。”的确,谢氏所著《溪堂词》六十三首,(其中“花心动”为存目词有人认为非谢所作)全面地继承了前辈的优秀传统,并且题材内容有所拓宽,抒情艺术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溪堂词》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理学诗派代表了通俗化、理性化的追求,江西诗派呈现出精致化、技巧化的倾向。南渡之际,武夷理学诗人群体前期的核心人物是杨时、陈瓘,后期的核心人物是刘子翚和朱松。而李处权、张嵲等跨越两派,代表了理学诗派与江西诗派的合流。江西诗派的骨干成员吕本中、谢逸、曾几等本身就是理学家,理学诗人更是“宋人主理”的代表。在与江西诗人的互动中,武夷理学诗人摒弃了道学腐气,以自然清秀的诗风创立了理学诗派中的清雅一派。  相似文献   

4.
宋代很多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诗歌都有或多或少的接受,主要诗人有:苏门文人群中的苏轼、陈师道,同乡后学的洪刍、洪炎、徐俯、李彭、惠洪,以及受其影响的谢逸、谢蘧、饶节、汪革,南北宋之交的吕本中、陈与义、曾几,“中兴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江湖派”中的戴复古与刘克庄,他们都曾在艺术上受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熏陶,大多数人能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这使得江西诗派的诗歌不断自我更新,更好地自立于诗坛,并不绝如缕地影响到宋代以后,直至近代的同先体诗人。  相似文献   

5.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批评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问兴致”。本文从“兴致”的内蕴、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多中坚的有关论说及创作实际出发,进行辨说。作者的结论是:“有兴致,确实是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从“法度”到“活法”──江西诗派内部机制的自我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江西诗派极为关注的“法度”与“活法”问题做了细致的探讨和梳理,试图从二者关系上描述出江西诗派理论及诗风的演进过程。其中详细描述了黄庭坚“法度”理论的具体内涵及其对江西诗派形成的重要意义,并对王安石、苏轼就法度与自由畸重畸轻的态度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朝宋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伯子《临川记》载: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山(今抚州市第三小学一带)上有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中他的墨池遗迹,除临川的以外,浙江会稽、永嘉、湖北蕲水、山东临沂、江西庐山等地也有。不过,其中以浙江永嘉和江西临川的最为出名。浙江永嘉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永嘉积谷山上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的“墨池”二字,江西临川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墨池记》。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评价中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是他和江西诗派的关系。在其身后,他曾一度被视作江西诗派后期的领袖与传人。刘克庄说:“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茶山诚斋诗选序》)王迈说:“江西社里黄陈远,直下推渠作社魁。”(《山中读诚斋诗》)不过,这种哄抬与攀附历来也为人所诟病。但后来的翻案者,基于对江西派的偏见,又往往引杨万里尽焚学江西体旧作一事为证据,硬将他置于江西诗派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9.
江西诗派从北宋黄庭坚开始,诗学主张就受到黄龙宗机锋“活句”思想的启发,从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句法”,到吕本中的“活法”,乃至整个江西诗派的诗风,都与黄龙宗“触目菩提”的宗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临川散曲大家陈克明,一说为江西高安人,文章以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为准,认定陈克明为江西临川人,以弥补江西文学史上明代散曲大家的缺失。陈克明散曲《临川八咏》作品得到较多评价,如元明曲学大家柯丹丘、周德清、王世贞以及当代曲学大家卢前等,在明代散曲史上以“风雅互鉴”的风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为“江西诗派”命名的吕本中在其《紫薇诗话》中称许黄诗“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转引自中华书局七八年版《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卷)。这话虽未免带有偏爱,但求变求新,自成一家,的确是黄庭坚诗歌创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可说是黄诗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中朝汉诗的比较研究中,江西诗派对朝鲜影响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江西诗派在朝鲜产生的反响是巨大而深 远的,绵延500余年,一直是文坛矛盾斗争的焦点,从“苏黄”含义指代江西诗派的变异,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我校罗传奇教授和吴云生副教授(现在南昌大学任教)合著的《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新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二位先生多年来研究王安石教育思想的新成果,也是列入国家“八五”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江西古代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专著。 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临川这块沃土孕育出众多的文化名人、艺术巨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他们人数多,力量大,影响深远,一直左右着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诗坛。南宋中期以后,永嘉人徐玑(灵渊)、徐照(灵晖)、翁卷(灵舒)和赵师秀(灵秀),公开反对江西诗派;因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灵”字,故称永嘉四灵。江西派以杜甫为师,四灵就摒弃杜甫,  相似文献   

15.
从吕本中到方回 ,是江西宗派学说内涵和外延不断明确延伸的发展过程。江西诗派是一个历时的概念 ,后人没有理由把江西宗派学说凝固在吕本中时代。方回举陈与义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诗学依据 ,是因为南宋诗坛关于江西诗派学说舆论的充分铺垫和陈与义“诗宗已上少陵坛”的创作实绩 ,其深层的意义在于方回对黄庭坚及江西宗派理论的深切把握  相似文献   

16.
"江西诗派"是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始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文人结社和佛教(主要是禅宗)分派是"江西诗派"缘起的两个重要因素。诗派以"江西"命名,此"江西"二字揭示了宋代江南西路文化对诗歌流派的深刻影响。"江西诗派"的产生促使了诗禅合流,而江西诗人群体以"诗社"为集中活动形式,对诗学进行研讨,又促进了诗之体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马啄木 《翰府名谈》:治平中,有为吉水令,忘其姓名,治邑严酷。野人马道为《啄木》诗讽之。令见诗,稍缓刑。时人目曰马啄木。按:马道《啄木》诗见《宋诗纪事》卷二十四,曰:“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不顾泥丸及,唯贪得食多。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吴楚园林阔,忙忙争奈何?”谢蝴蝶 《豫竟诗话》:谢学士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其间绝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又曰:“江天春晚暖风雨,相逐卖花人过桥。”古诗有“陌上斜飞去,花间倒翅回。”又云“身似何郎贪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终不如谢句之意深远。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19.
何颉考     
几种宋人著作记载的吕本中《江西宗派图》所列人物不尽相同。最重要的歧异是,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列二十五人中有何觊(《山堂肆考》、《豫章志》作何(岂页)),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则作何颙,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应麟《小学绀珠》却无何觊,而以吕本中代之。目前,学术界一般都承认胡仔的记载更接近吕氏原文,但关于何觊的情况却不甚了了。《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载谢思炜《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  相似文献   

20.
清代冯咏的《江西诗派论》是一篇关于江西诗派的专论,见于缉香堂本《山谷全书》的附录,很少为人所知。现所见收录相关文字的有朱自清的《宋五家诗钞.山谷诗钞》,文字有所不同。冯咏在《江西诗派论》中,对江西诗派的内涵进行了诗学传承、政治与学术、地域等角度的解读。藉此,既可以把握江西诗派内涵的变化发展,也能窥视到中国古代诗学风尚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