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对医事法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年至今,我国已有4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医事法律专业,良好的入口评价与出口评价,从市场规律的层面上肯定了医事法律专业的发展前景.但作为一个新生的法律发展方向,它还存在太多的探索空间与不定因素.结合目前情况,医事法律专业的教育除了开设法律、医学两个专业的课程,还应当开设医事法律课程,并组织法学和医学两方面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
法律逻辑学对法学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司法实务人员的重视。目前,法律逻辑学尚未形成自己完全独立的体系,法律逻辑学课程与普通逻辑学课程差别不大,与法学领域联系不够紧密。应就法律逻辑学在法学课程中的定位、课程内容,以及体例结构安排、法律逻辑学与法学课程的结合、对课程讲授者、教学对象及教学方法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改革课程的内容及教学,以发挥该学科对法学理论与实践应有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以Webquest样式为主的网络教学改革。Webquest样式的网络教学在医事法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Webquest样式的采用是对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在医事法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法律人职业素养是法律人职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养,成为优秀的法律人。现有法学教育在法律技能培训、法律思维培养及司法伦理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需要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相应变革,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新形势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的部门法学教育和法律实践教学在全球化进程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全球化视野的部门法教育、全球化的法律实践教育有待加强、全球化法学教育的交叉学科发展仍显不足。新加坡法学教育在全球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经验,以NUS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全球化、法学教师全球化、法律实践教育全球化经验为代表,其将全球化理念融入部门法教育中,基于比较法的视角聚焦全球性法律前沿问题,并将全球性法律实践性问题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课程设置、法律实践、学科竞赛、国际交流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以提升国内部门法教育的全球化水平、推进法律实践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促进法学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多样化,为服务国家扩大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培养高素质的全球化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行法学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应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法律人才,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来确定办学目标,科学规划招生院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合理设定法学教育课程内容.对法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应以职业化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应改革高校法学教学、科研考核的评价机制,重视法学教学实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卫生法学是回应人民健康需求、国家健康法治而生的法学学科,其基本定位历经了从部门法学到领域法学的理论变迁,并逐步摆脱传统部门法理论下的学科证成困境,开始在领域法学共识下实现规范的聚合与理论的建构。卫生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当厘清生命权与健康权之内涵与逻辑关系,以生命权为其逻辑起点,健康权为核心范畴来构筑卫生法学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形成卫生法基本原理、公共卫生法、医事法的知识框架,并以此优化医事卫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与质量标准,促进卫生法学学科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研究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要把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与现行相关的法学教学模式相区别,并从诊所课堂、诊所课程、诊所教学主体、诊所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9.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下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2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以培养深厚法学理论知识,良好法律实务技能为目标,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切实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方式,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冯丹荔 《东岳论丛》2008,29(1):191-194
作为普通法系法律教育的典型代表,英国的转法系课程的设置,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各司其职,层层淘汰式的"司法考试"注重实务能力的考查,行业组织对法律教育全方位介入式的监督和管理等四个制度设计保证了其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衔接。受此启示,在我国目前法律人才培养中,要求非法学专业毕业生报考司法考试前修完法学本科的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在司法考试后开展职业培训课程,相应增加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举办第二次司法考试等是解决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律职业脱节问题的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若干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法学教学改革中被广泛运用,甚至被认为是法学教育的突破口.案例教学法虽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学人才确实颇有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法学教师澄清认识,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2.
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给大学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如何处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以及如何改进法学教育做到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法学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更新法学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等来改进和完善大学法学教育,实现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紧密结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商法教学中引用后“茶馆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参与其中,做到“书中学”和“做中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地位,达到法学教学的目标.而在商法教学中后“茶馆式”教学的运用存在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慧婷 《阴山学刊》2010,23(3):125-127
国际商法是一门比较法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国际商法内容体系庞杂,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要应以预先设立的双语教育目标为基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开卷的考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理工科高校具有理工科专业资源优势,其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当是通晓法律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应该在尊重法学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法学与学校优势理工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法学与优势学科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当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借鉴理工科实验室教学经验,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模式,关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法学人才培养凸显信息法学特色,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教育还存在如何在有限的大学四年中予以合理安排与协调人文、社科、理工等各类课程,以及当前师资大多数缺乏复合型学科背景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论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既要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实践性的应用能力的训练,还要兼顾职业道德水准的完善和提高.我国法学教育中所采用的讲座式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人文教育、素质培养、知识传授,且符合大陆法体系的传统,但它的最大问题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适时改变单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构筑理论型教学方式与实践型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船旗国法,是指以国旗或特定标志旗作为连接点的系属公式。在船舶物权、海上侵权行为、海难救助、共同海损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等方面,船旗国法原则是重要的法律适用原则。但是,船旗国法原则的适用有着严格的条件、特定的范围和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并没有把船旗国法原则作为一条普遍适用的海事冲突法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法学专业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尤其是新建不久的法学专业,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和加以完善。提高普通高校法学教学质量应当主要关注并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搞好法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法学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法学图书资料和法学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法律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通过与传统实践教学平台的比较分析了"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然而在建设与实际应用"互联网+"法学实践教学平台过程中,在技术和资金投入、教学团队的创新精神、线上实践平台功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法学线上学习资源、线上互动体验实验室、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及教学评估新体制等措施,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吴慧 《学术探索》2003,(3):41-43
近几年来 ,理论界对民法与经济法孰轻孰重的争论已越来越少 ,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法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两者构成互补的有机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正为更多学者所接受。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不但有助于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 ,而且对“入世”以后我国经济法与民法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