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派又称"战国"派,是滥觞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因其主办的报刊《战国策》、《战国》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文艺方面的代表为林同济、陈铨。由于曾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判,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战国策"派的研究,政治批判多,学术评价少。可是,客观中立、理性平和地读过"战国策"派的有关文章后,得出的印象并非许多书中所界定的那般。本文不打算对"战国策"派做总体的描述和评价,而是从批判的角度,论述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希望能做出一个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期引发更多对于这一由昔日学贯中西的杰出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文化流派的关注与不带偏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纪祥 《文史哲》2013,(1):39-49,165,166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收录了五位历史人物,而出现于东汉桓灵间武梁祠画像石上的属于"刺客群组"的则有六位,与前者相比,后者所多出的为刺客要离。由《战国策》、《吕氏春秋》至《史记》、《说苑》、《汉书》,再至武梁祠画像石"要离叙事"的变化,可见"要离"未进入《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考虑而选人入传的结果。在司马迁身后,汉人对其所书写型构的"刺客世界"并未终止,刘向《说苑》中出现了将此五位刺客义士打散后重编的思维与叙事新编。在从《史记》文本叙事到武梁祠画壁画像叙事之间,"要离"重新被型塑并经历了由"刺客之外"到"刺客之内"的角色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胡健 《人文杂志》2013,(4):67-72
从"参"与"Dsein"、"艺术的"(文化)与"科学的"(文化)以及"阳阴调和"(的和谐)与"对立斗争"(的和谐)三个角度,去重新探讨《易传》的美学思想,以揭示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以雷海宗、林同济、陈铨等为代表的“战国策派”,他们从文化形态史观出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考察,提出了战国时代重演论、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期和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其思想实质是宣扬民族主义。他们以《战国策》等刊物为宣传阵地,积极撰文进行学术研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为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周柳燕 《船山学刊》2004,(3):109-112
《三言》、《二拍》通过对明代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述 ,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本末”冲突这一时代主题。一方面 ,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秩序崩溃 ,“农本商末”观念被改变 ,商人地位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 ,商人的自贱意识挥之不去 ,中国古代商业资本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封建体制所吞噬 ,大量耗费在田产购置和跻身仕途上 ,明代商人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12,35(1):139-146
汉代文学社会批判主题的形成与嬗变与当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应汉初吸取前朝经验稳定政权的时代要求,《新语》《过秦论》等一批作品涌现,形成了"过秦"的文学批判主题。这一主题被武帝时期作家沿承。昭帝时盐铁会上,贤良、文学对武帝弊政给予猛烈抨击,不仅借批判秦政影射武帝之失,而且借褒扬文帝时政批判武帝扰民政治,更多直接批评武帝时政,延续并深化了汉初以来的"过秦"主题,并由"过秦"转向"崇文过武",对此后汉代文学的社会批判思潮影响至深。不独昭显了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更体现了独立的批判精神与深厚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9):51-58
本文针对叶志坚先生《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一文的质疑进行了详细回应,为《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的学术观点做了有力的辩护。本文重申,马克思晚年所作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澄清这一点,有助于合理认识该笔记的学术价值、历史地位,还原马克思晚年思想、晚年探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张巧霞 《河北学刊》2008,28(1):238-24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阴阳"中和"观也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可以说,阴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改居"社区中的邻避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势必影响到"村改居"社区的治理甚至社会和谐稳定。"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的产生,既有居民个体的原因,也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原因。要有效治理"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问题,在理念层面要注重政策之"公"和社区营造;在制度层面要完善民主参与、风险评估和利益补偿等制度;在机制层面要适时合理地选址、规范利益主体间的行为互动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叙事形态的语法框架下,以路翎为代表的已成名作家体现的是一种犹疑心态,他们仍然不肯完全舍弃私人情感的语义表达;宗璞代表的是初登文坛却带有"原罪"的作家群体,她仓促地将爱情与革命设置为尖锐的对立状态,以期完成自己身份的救赎。路翎和宗璞在思想上改造自己的急切和为自己身份正名的焦虑,体现在《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中就是先行的时代主题与压抑的个体话语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写作上的"瑕疵"反映出知识分子在艰难蜕变过程中对个体话语的下意识地坚守,也反映了作家创作心理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是近百年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许多问题如作者、作年、主题、文学史地位等,至今还没有"定论",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检讨。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所作,梁启超以来,成为通行的主流观点,木斋教授则认为是建安时上层文人所作,这一"颠覆"性观点,值得学界重视并积极回应。"十九首"是原创还是拟作?是"代言"还是写实?是不是组诗?是单一主题还是多元主题?文学史地位究竟如何?仍需继续探讨,还应检讨"循环论证"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4):60-65
司马迁《史记》关于季平子的记载具有"尊君抑臣"的倾向。《左传》记载季平子的事迹,既体现了左氏对季平子的维护,又表现了他对平子失德、失礼行为的批判,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左氏理性的评价与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及他对"礼"的推崇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尊君是法家的最高政治目标,而重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从“尊君”与“重法”这一标准来看,《管子》体现出鲜明的法家色彩,又融合了儒家等学派的学说:坚持尊君,但对民的价值和利益也有所关注;坚持法治,但并没有否定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在君与法的关系上,《管子》表现出与商、韩法家诸子不同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的谋臣、策士论辩均已成为经典艺术,善用修辞、矛盾抓捏到位、进攻防守也总是令人防不胜防。当下"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由此,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具体论辩技巧及当下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12,32(3):88-92
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自唐代发生,至元明间《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渐被突出起来,但至明中叶《西游记》写"紧箍儿"始,才有了真正作用于人物性格命运的物象设计,至《金瓶梅》写"胡僧药"、《红楼梦》写"冷香丸"而渐次发扬光大。其后先相承,显示了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是人学"方向上的进步,而其为物之来历与作用大都神异怪诞,表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形象,虽在细节的写实上可能精妙绝伦,但其基本性格命运却多因作者的意图而成,很大程度上是作家理念的产物,与西方所谓"现实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我们切不可只是套用西方文论来解读中国古代小说,而应从文本出发,适当参照西方理论,独立自主地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点与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强  李诗雅 《学术论坛》2012,35(8):30-32,3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既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解决好群体性事件,把社会冲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大主题。政府应借鉴现代社会冲突理论及其"社会冲突正功能"观点,结合我国实际,找到缓解社会冲突的对策,进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广东陆丰乌坎事件是一个好案例,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8.
奥尼尔在《天边外》等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诗人气质的人物形象。不同时期诗人形象的嬗变体现了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也是剧作家心路历程的反映。奥尼尔将"诗人"与商人的联系和冲突展现在读者面前,试图唤起人们对梦想和精神的关注,并对如何解决梦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矛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周公在《尚书·周书》、《逸周书》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和”的思想。周公认为“和”是君王“受大命”和建设好国家的重要条件,从而强调民族的和谐与国家的和谐,并进一步认定实现“和”是以君王的政治清明为前提的。周公初创的“和”的理论,引领了后世“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老三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篇科学著作,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八荣八耻"是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老三篇"与"八荣八耻"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说明:"八荣八耻"与"老三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们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注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