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对教育理念做了深入思考 ,从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及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两大关系的和谐发展四个方面论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有针对性的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当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生态伦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生态整体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修养课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转折教育、人生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课程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了改变思想教育的主体缺失、半政治化的现状 ,将美育教育中注重个体体验的教育方式引入德育教学中 ,提倡以学生感受为中心 ,内化道德观念。在转折教育中 ,让新生与学长面对面 ,注重将老生的经验传达给新生 ;在人生观教育中把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鼓励学生去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 ,将自身的兴趣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新的社会发展观。现代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它促进了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从而成为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的中介力量。一、可持续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 ,是社会和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离不开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环…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必须依靠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教育与实践是其中两个关键环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持续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其指导下,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可持续价值观的基本规定是真善美的统一,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审美三者的统一构成了可持续价值观的真善美。在青少年中进行可持续价值观的教育极为必要,它关系到下一个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可持续旅游的互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旅游如此广泛的社会关联性和参与性,可持续旅游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念若不能为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一线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的话,其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教育与可持续旅游有着必然的互动联系,“游”“教”互动、“寓教于游”——强化旅游所蕴涵的社会教育功能、加强旅游管理各环节的传播控制、培育和完善可持续旅游教育体系,从而构建具有广泛关联性及产业自身内在约束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互动体系,才能跳出政府和学术界这个圈子,将可持续理念有效普及和推广到需要实施的第一线,以促进旅游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互动,取得可持续旅游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就是要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确立教育发展的科学价值理念,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统一以及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次根本变革,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失衡、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而进行的历史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本文拟从生物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两个部分。本文尝试从消费社会学视角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建构可持续消费文化的条件及其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入手,阐明了可持续旅游与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可持续旅游是人类为了应对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日益严峻的环境、社会、经济危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必然方向。实践证明,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具体形式;分析了中国对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响应的背景及实施可持续旅游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强调了可持续旅游项目及相应对策,应加强科学规划,有效的管理,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全人”。全人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人才观,是西方全才教育观与中国通才教育观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与相互联系,且依据超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有巨大发展潜能可挖掘。全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准则通过寓全人教育的价值于有意义生命之中。语言教育学家李筱菊在实践中结合人本主义与东方哲学智慧,从跨文化视域诠释了全人教育,并落实到辩证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全人发展的语言教育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现阶段中国,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和发挥现代高等教育功能,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含义、内容、依据的分析,明确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而解读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发展最优化融合的关键点,提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方面应充分融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以之为导向,促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教育及其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课题.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密切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也是教育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教育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我国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刻解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教育观,并把《提纲》教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适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使中国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成人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促进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国的成人教育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21世纪,我们要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我国成人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其基本内涵经历着由本初的自然哲学层面向社会哲学、再向人学层面转向的漫长的演进过程。和谐范畴最初是作为同混沌相反的宇宙的组织性而出现的,在自然哲学层面它是指一种理想性及源生性的状态。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谐开始转向精神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开始具有社会的意义;同时逐渐和人文纠缠,注入了个体意义,具有了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绿色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绿色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对绿色教育的理念及其具体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扬弃了传统的线性社会发展观,并由此走向非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是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本质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在非线性思维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更全面和更理想地描述社会发展的状况,它能够使人类通过设置恰当的初始条件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生态等方面相互耦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和出色代表,是女性人才资源构成的核心部分,女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妇女的整体面貌,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但目前中国女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和女生“高分低成就”的残酷现实以及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困惑、人生追求迷茫等现象。女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对女大学生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针对当今女大学生面对的现实挑战和困惑彷徨等现象,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可从五种方法入手: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加强主体意识教育、优化认知意识教育、正确定位优秀品质、培植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哲学主流让位于分析哲学,教育哲学也由此发展出分析教育哲学。维特根斯坦作为对分析哲学具有强烈影响的哲学家,其后期哲学观点也促成了教育观念的革新。首先,他的后期哲学转向的动因与其作为教师的经历相关,他的哲学被视为现代性个体自我追寻的教育手段,哲学治疗的目的是重塑自我;其次,《哲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语言游戏、遵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都展示出他的儿童教学的实践;再次,新的哲学观反映出,教育实践应植根于所处的生活形式,促成新的生活方式的重建。进而,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教育之间,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