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及其引起的财力财权的划分.财权是政治权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财政制度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多个角度、相互配套的综合性改革.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体制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这一体制运作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条件,不具有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收支严重失衡,民国时期的财政划分徒具形式,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及其管理权限来调整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财政体制.它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确立的,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基本内容有三点:一,各级政府合理分工,事权明确,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税种,即财权;二,分开设置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三,建立规范化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分配结构.各国国情不同,具体做法也各异.美国的分税制相当典型.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重制宪法,成立联邦,后来各州相继加入,南北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  相似文献   

4.
张连红的《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1927—1937)》一书,已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阅后深感这部研究民国史的著作颇具特色。 就当前民国史研究来说,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社会史、人物等领域的研究可谓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相对而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这两个专题研究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恰恰又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关键性问题: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过程,本质上是其消灭地方异己势力,和这种地方异己势力采用种种手段,维护自己利益的混战过程(南京国民政府镇压…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和地方博弈规则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然而,转移支付只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财力、财权的明确划分,转移支付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分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诸多问题的形成机理,探讨中央和地方博弈规则的完善,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我省的财政管理体制,我省对地州市县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是1980年,改统收统支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该体制的基本原则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确保中央必不可少的开支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权利和责任。具体办法是:以1979年财政收支预算完成数为基数,按照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收支范围,确立收支基数。在收入上,分为固定收入和调剂收入,固定收入包括:地方所属企业收入。调剂收入主要是工商税收入。固定收入由地方安排支出,调剂收入上交中央,或按比例分成。我省属于支  相似文献   

7.
郭萍 《理论界》2009,(12):102-10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考察,管窥其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之实现状况,以资镜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而权责清晰的财政关系是在中国国情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首要和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主要在于确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适应关系,关键在于具有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由此达成或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也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核心内容。而划分适当、有度调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是因应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关系这一收入与支出范畴和权责内容的基本建构相态,为此,地方财政可以适度单立,如可先完善地方税收权,而在这一现实过程中完成中央与地方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相适应的基本财政任务,其既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进而理论上也是在主动判断建立一种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适合的基础,还需要对财政权责关系适度配置予以考证及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以行政组织为主要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的强制关系向协商契约关系转变,中央相当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通过与地方谈判获得,形成放权让利的新局面,其博弈模式的均衡是中央政府采取下放政策而地方政府以对抗的对策回应,导致中央财政能力弱化。而分税制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否定,其着眼点是逐步收回向地方下放的权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博弈模式的均衡为中央集权而地方对抗的局面,中央采取“以牙还牙”策略,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总是对抗中央政府,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加强中央宏观调控搞活地方财政建设——学习邓小平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的体会田瑞华强调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统一,同时注意调动地方积极性是邓小平财政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财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围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  相似文献   

11.
中央统收统支体制早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对象。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却一直未能建立起一种新型财政体制,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分级财政体制。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未能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分级财政体制的基础是什么?二是改革统收统支体制的同时,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间接控制?三是随着中央财力的相对减少,有没有办法来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致富?日本、联邦德国的分级财政体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是分级财政体制的基础;(二)财源调整制度是中央加强对地方间接控制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申学锋 《河北学刊》2002,22(5):141-145
清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发生了带有时代印痕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政治、军事等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划分的转变也是重要因素。清代财政先是中央过分集权,后是地方过度分权,二者均为时势之必然产物,又对财政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财政体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财政运行机制,财政行为目标和财政权利结构(即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银行、居民的财政关系)。财政运行机制是最表层的内容,其运行效果由财政的行为目标所决定。财政权利结构是深层次的内容,它决定财政的行为目标。财政体制不同,三个层次的内容也不一样,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同市场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则大不一样。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分析和…  相似文献   

14.
刘大可 《东岳论丛》2000,21(5):90-95
民国时期 ,财政压力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激烈。辛亥革命以后至 30年代上中期山东出现了以军人为首主政专权的局面。军政与民政不分 ,并以军政统领民政 ;中央权威式微 ,地方势力坐大 ;社会动荡之下人们地域性心理膨胀 ,省区自治意识深厚是形成地方专权的主要原因。地方专权下的割据性财政是缺乏硬性制度约束的不完全财政 ,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与支出无序增加 ,特别是军队私有化下的军费激增 ;谋求财政独立权 ,破坏和抵制中央财权集中与国地财政收支划分 ;越轨犯禁 ,贪风不止 ,加派附征严重 ,财政状况始终处于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5.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间、政府部门间、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财政是各层级政府行为活动的基础,政府间的财政资源分配直接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现其职权的能力大小.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核心,既定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反映财力的非均衡性可以清楚地折射出府际关系的一般特征.分税制视野下,府际关系主要呈现出财政资源的中央集中化、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性、地方政府间发展非均衡性、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倾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是重要的一项.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学术界已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然而,许多学者将其变化简单地理解为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实际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牵涉到很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国家立法体制、财政体制以及政府机构设置.认真梳理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的各种变化,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权的内在本质是公共服务职责.事权的划分是各级政府职责范目的划分和确定,它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依据,并在财政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闻事权划分应根据事权的内涵,按"受益、效率、技术"原则来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财政能力差异较大,中央集中一定的财力对于保证中央的权威和平衡地区间差异是必需的,因此,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模式仍应坚持间接匹配模式.应改自治模式的省管县为命令模式的省管县,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到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制定中去,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范围.应该有条件地赋予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部分举债权,在省以下财政体制模式选择上,本文倾向于选择命令式模式,但建议给予省级政府相应的选择权.应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尤其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规范转移支付方式,尝试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和各级政府事权与财力的真正匹配.  相似文献   

18.
漫谈“分税制”杨玲“分税制”是通过划分各税种税收的形式,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关系的财政体制。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处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方面,均采用“分税制”。美国实行的是彻底的分税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与此国体...  相似文献   

19.
理顺我国省级以下财政关系的探讨陶勇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这次重大改革基本上初步规定了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收支划分的关系.但是省和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仍维持过去的旧体制.因此,完善省级和省级以下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20.
实现江苏财政发展战略,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特别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其中,改革完善财政体制,理顺国家与省、市、县(区)的关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财政体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职责、权限和收支范围划分的制度。简单地说,是财力和财权分配的制度。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正确合理的财政体制,既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財政体制大体上分为中央与省(市、自治区)、省与市县、市县与乡镇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中,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