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同是观看三峡库区蓄水,见证高峡出平湖,三峡人脸上大多数写的是凝重惊诧和无奈,而德国小伙子Axer不远万里,来到三峡,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时,在不经意间,成了看库区蓄水的另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2.
舀鱼者说     
在今年5月以前,经过三峡的游客,只要留意,都会看见沿江的急流险滩上,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排着顺序,用自制的舀子,朝着江水反复地舀下去.而这些舀鱼者,在不经意之间,已经融入了三峡,成了另一道风景,见证着川江人家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这年月,似乎你要写小说怎么写都可以,就是别讲故事。越没故事越好。因为小说不等于故事,小说要超越故事,所以越没有故事的小说便是好小说,故事变成了小说的冤家对头,故事就是“旧”。不管这种推理通与不通,反正不少的新派理论家都这样看。有没有故事便这样成了一把尺。平易似乎不太懂得这一点,他写的小说总是要有一个故事。而且大多是些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他的成名作《巨砚》就是写一个古董商人与巨砚的女物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故事。继而,《断墨》又是一段关于断墨的欲断人肠的故事。他的唯一的一部中篇小  相似文献   

4.
区域风景道建设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点”成“线”构“网”,实现资源大整合、区域大协同、发展大融合、解决客流时空分布不均和打造全域旅游的有效路径.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设计方面已展开了积极探索,但在一体化构建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区域风景道研究滞后、风景道交通网络分布不够协调、风景道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和品牌线上营销机制有待优化等.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风景道一体化建设,需要创建区域政府间合作新机制,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风景道主辅网络体系,制定全国风景道品牌标准,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要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奔走四方,又有多少人生活在他乡都市,只要看一看多如牛毛的房屋租赁中介就知道了。因为流动人员的增加,房屋出租就成了都市里的一道风景。我打工攒足第一笔钱后,便做起了别具一格的房屋租赁生意——不只是出租房屋,而且出租一个家。  相似文献   

6.
未名与无形     
天长日久,未名湖已经成了北京大学的象征.作为中国名牌大学之象征的一湾湖水竟然因未名而得名,本身就生出许多奥妙神奇的故事,让人(包括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9,(6):64-68
黎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以人幻化成鸟为结局的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以鸟为载体,从各个方面表现黎族人民对劳动者和英雄们的赞扬,对权势者和侵略者的憎恶和反抗,对贫穷、痛苦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斗争,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鸟"模式故事体现了黎族人民长久以来的鸟图腾崇拜文化、"合亩制"制度以及其他经济制度对黎族人民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包公是一个历史人物。于后世享有盛名,几乎老幼妇孺入人知晓。其主要原因是各式各样的故事传说使他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可以说今天一般人所知晓的包公根本不是历史上的包公,就连合肥包公词中所陈列的龙、虎、狗头三铡也是传说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关于包公故事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就成了一个颇有意思的课题。但是,学术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元代杂剧中的包公戏上,对明、清两代包公故事的流传、演变较少注意。前辈学者胡适、赵景深虽曾有所勾勒①,但限于材料不多,深入不够。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包公故事的发展、演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薄荷片推荐:六月是海滨城市大连最美丽的季节.当人们在享受大连的美丽风景和清新海风时.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岛也是不容错过的。它拥有奇妙的海蚀崖.迷人的山花野草。也有着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群和雕塑.其碧波银花.金沙闪烁的海滨浴场更是让人沉醉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郭晓平 《东岳论丛》2019,40(11):47-58
呈现在小说中的风景,始终有被隐匿和剔除掉的"现象学自我"存在。在这种视角下呈现出的小说风景,必然传递着隐匿的小说家试图传递的丰富的情感、情绪、思想、理念等主观意义内涵。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叙事修辞手段,干扰和控制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由感知风景出发,准确到达风景内涵的"话语场"。因此,共同的认知思维和感知方式和机制,打乱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孤立割据状态,风景与人、作者与读者建立起信息交换的联想网络。  相似文献   

11.
早于桐城“六尺巷”的李锦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六尺巷”故事,典出自清朝张英,虽是高官.还颇有气度,懂得谦让。据清《桐城县志略》:“张英.字敦复、乐园、溢文端.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文端公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六尺巷”今为桐城古迹。现城西后街,巷内竖有两米见方巨石,上镌有“六尺巷”三字。近年见诸报刊,也有作郑板桥,或何绍基、曾国藩和纪晓岚诸人。此等记述…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9-123
从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几个故事片断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逐渐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最为重要的是,佛教本身具有的某些思想实质上迎合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深察之,即佛教思想中蕴含的济世观念。  相似文献   

13.
黄金五一.春光灿烂.到处都是风景,看着满眼的迷人景色.您一定不希望它们只停留在眼眶里.更希望永远地记录下来吧——那就少不了一部数码相机,外观靓丽.使用方便的时尚型数码相机如今尤其受人青睐,这里挑选出两款时下比较受关注的机型.作一个零距离的对比.为你的选择提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文信息》2007,(7):152-152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位于其中的湖泊像颗颗珍珠撒落在华夏大地;现在.许多湖泊已成为中外旅客必到之地。湖泊作为水文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有的身居高山.银峰怀抱:有的静卧原野.烟波浩淼.同时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七月盛夏的热浪袭来.湖泊之旅相信能让我们的读者们清凉一“夏”.本期专题则精选了100个适合自助或者自驾游前往的湖泊.赶快选取您心中不可不去的湖泊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其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莫言小说中对故事的重视契合了说书艺术以故事为根本的首要特征.莫言的小说不仅包括故事,还包括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的说书姿态使之与一般的含有故事和叙述者的小说区别开来.同时,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存在、互动、置换革新了传统说书艺术的“说—听”叙事模式.讲故事的人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追忆叙事模式、对谈、书信和诗歌等形式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极大丰富了说书艺术有说有评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一凡 《家庭科技》2008,(2):21-21
《西游记》之所以被评为名著是有道理的,它不仅仅阐述了师徒四人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  相似文献   

17.
《船山学刊》2009,(3):F0003-F0003
湖南长沙人,从事艺术创作工作达三十多年,本人擅长油画、水粉、雕塑。名字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家》、近年来创作多幅具有湖南风情的油画风景,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其中作品:《村落边的小溪》编人《中国风景油画》大型画册,并人选《中国风景油画展》,该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中予以报道。多幅作品曾先后在各种展览会上获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文化风景学理论,通过细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和《湘西》中的湘西风景描写,分析和阐释作者如何感知和表呈寻常风景的诗意,如何在外在人和内在人两种观景视角之间转换以及视角变化所引起的风景表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是在"西天取经"故事长期流传基础上,由吴承恩最后加工创造而成的不朽的艺术具象.从中文、日文和梵文相关资料考证,其原型是<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和<西游记杂剧>中的生金棍.在故事的骨架上,<西游记>龙宫取宝故事对佛经中大海寻如意宝珠的故事有所袭取,成了<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演变为<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关键情节.  相似文献   

20.
审美工具的变迁宣告了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以风景传播为核心的审美创作和观念表达风靡网络,营造了情景交融的传播新形态.风景传播是触"景"生情的产物,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其思想根基是视觉转型与景观社会,在政治维度上是政策引导与风险回避,在经济维度上是风景的变现和交易,在文化维度上是重返自然的心灵召唤,在技术维度上是虚拟再现与重新编码.风景传播价值与风险并存,积极方面是能塑造认同、愉悦身心与繁荣经济,消极方面是筑造了现实与幻象的沟壑.风景传播的出路在于寓情于"景",真正体现风景的浪漫主义意蕴,回归"真、善、美"的终极命题,减少人为干预,注重自然重现,重视身体在场,体验景随人动,强调受众参与,增强"双向交流",构建多姿多彩的"拟态风景",容纳艺术与传播的多样性与相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