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破坏,而且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应有各自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一部在占筮的形式下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的古老典籍。在这部古老典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其中以“——”“—”两爻画象征的阴阳范畴是根基,以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象征的类范畴是本体,而在阴阳、类范畴之上,形成了《周易》最大的范畴——“易”。 (一)关于“阴阳”范畴 、“阴阳”是《周易》的基本范畴。在《周易》古经中是用“——”、“—”两爻画具体表示的。“——”和“—”两爻画是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最基本的东西,称作阴爻和阳爻。《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话是对的。虽然在《周易》古经中没有阴阳二字并举的例证,但决不能由此无视《周易》正是用“——”表示阴爻,用“—”表示阳爻进行组卦的事实,也不能由此否定《周易》的阴阳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是“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列宁《哲学笔记》第194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和对象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说,一切概念都是有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周易》的发祥地——中国古都安阳,参加《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家在当前掀起的“《周易》热”中非常感兴趣的,同时亦充分反映了海内外同仁对弘扬《周易》文化的心情和愿望。“《周易》热”的兴起,使《周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说明它有十分广泛的学术价值。海内外“《周易》热”的兴起,为我们再次全面认识《周易》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许多群众中,《周易》的文化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尤其是在不少青年人中对《周易》科学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他们,我们从事研究《周易》的学界同仁,亦有一定的责任,没有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充分宣传《周易》的文化内涵。当然,《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的文化价值是什么?并非三言两语能讲清,但对此我只能予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5.
《周易》作为中国重要的元典之一,在整个文化史上影响很大。一方面《周易》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诸方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卦爻辞的文学性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大量的成果存在。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周易》卦爻辞的语言、音韵特点,文体特点,文学表现手法、技巧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等几方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多矛盾、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同一、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宇宙及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均衡性。事物客观存在的这种矛盾的均衡和均衡中的矛盾,才使事物具有和合性,才使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周易》揭示了宇宙中这种和合的规律,正确认识《周易》中的和合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易卦的和合性(周别这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除了“义理”之外,还有象数。义理寓于象数之中,抛弃了象数,(周易》就失去了它的个性。易卦是(周易)象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周易》研究。起于1937年下半年的长沙临时大学,止于1941年以后陆续完成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新论》等著述(均为未刊稿)。其主要的内容,是以训诂学为基础,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社会学还原,并运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史料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而重新梳理和认识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开启了20世纪《周易》研究的“人文-社会学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8.
宏博深邃的《周易》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智慧源泉。家学、出身使王阳明与《周易》有特殊的渊源。王阳明于困厄中研习《周易》,促成了龙场悟道,《周易》对他及其观念学说的影响由此开启。《周易》整体、直觉体悟、见仁见智的观念,启发他形成了以内心体认为特征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周易》中汲取智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对《周易》观念的化用最为常见。那些内化为阳明心学的观念学说与《周易》有内在的关联,这反映出阳明心学对《周易》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刘青琬 《河北学刊》2001,21(4):52-54
假象寓意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理数是: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比附推理;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这一定势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对《周易》假象寓意、信古崇圣中包含的神秘主义的放大,是卜筮迷信越数千年而不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与科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问题。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曾经处于世界前列地位,而且经久不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周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周易热”的出现,有些哲学家、科学史家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在揭示《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周易屿西方近现代科学之间的某种“相通性”。但是,许多这样的研究事实上已经超出《周易》本身的范围,甚至走入了神化《周易》的误区。因此,历史地、客观地回答《周易》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恢复《…  相似文献   

11.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殷商甲骨文的故乡,羑里是《周易》的发祥地。特别是1990年10月15~19日在安阳举行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易学研究者与自然科学研究者欢聚一堂,对《周易》进行了开创性的研讨,突出地显示了科学易学派的异军崛起,方兴未艾,显示了《周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拓宽《周易》的研究领域,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不同的学科,以科学的态度对《周易》进行研究,并探索《周易》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消除在《周易》研究中的落后和神秘主义色彩,使《周易》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纵深发展,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普及《周易》的有关基本知识,我刊从本期起特辟“《周易》与应用”专栏,欢迎潜心研究《周易》的方家学者,惠寄大作。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吉凶观张正春吉凶,是《易经》的占卜术语,是《周易》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吉凶观是《周易》思想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占断吉凶,趋吉避凶,化凶为吉,是《周易》的基本内容,也是《周易》一书的特点。那么,《周易》是怎样看待吉凶的呢?《周易》判定吉凶有哪...  相似文献   

13.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数”在《周易》中并不是抽象的代码,而是具有生成性、变化性、全息性的符号系统,它与象、时、位、理、占等结合,是一种以时间性为主导的时间与空间性存在.它无所不包,既代表天地自然,又“推天道以明人事”,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它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的“数”有很大区别,《周易》之“数”尽管是数理符号,却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人生最佳准则。中庸思想在《周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周易》爻位、卦象、谦节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可知《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 ,它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7.
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  相似文献   

18.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3,(1):142-147
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制定这个规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参照坐标 ?《周易》与其他几部重要经典有个一致的结论 ,即价值标准应该以生生之源为参照坐标。生生之源 ,在《周易》里被表述为自然存在的道。道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万物从这里发源 ,人的价值标准从这里诞生。老子主张“人法道”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在《周易》与儒、道两家的文化里是统一的。如何做人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如何做事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 ,同样有一个“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易·谦卦》是《周易》中论述谦德的专卦。谦德的作用,不仅及于伦理的范畴,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化均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深层次上参与了我国民族性格的合成。因此,对《周易·谦卦》与谦德的发展演变适当加以探讨,以确定其在今天的价值,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王瑞雄 《理论界》2023,(11):29-34
《周易》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宇宙论或自然观中。在自然的生成上,《周易》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强调生生的顺成性、反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机性。在自然的秩序上,《周易》提出了天地父母、万物同胞、宇宙一家的关联结构。在自然的意义上,《周易》强调天地生物之仁德,显示了一种无目的和无意志的道德宇宙观,并以此作为圣人治天下的模范。《周易》“生生之仁”和“万物一家”观念,有助于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