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康海的文学思想与当时陕西、河南学人马理、吕柟、崔铣等的经史学术思想彼此呼应,表现出"融经筑史"的特质,对文学复古运动"文必秦汉"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康海承继先秦两汉经史传统,奉行"文章根本六经"的文章观,其"宗经而子史"的创作趋向表现在学习古文的经历与推崇周公孔孟之文两方面;而复古派的拟先秦两汉文特质与其一致: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文系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研究机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室于1982年4月成立。研究室将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结合先秦两汉文学的实际状况,全面地辑存和整理专业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先秦两汉文学的专书、专集、专论、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史的课题,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同时学习并研究国内各兄弟民  相似文献   

3.
张松辉先生是近十年来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道家道教文化课题,张先生出版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庄子疑义考辩》、《庄子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同时还出版了《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相似文献   

4.
西晋辞赋观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体文学滥觞于先秦,鼎盛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仍是仪次于五言诗的重要的文学体裁。伴随着辞赋创作的发展,辞赋观也在演进,由汉代的辞赋观,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的《诠赋》,正体现着这一发展过程。探讨汉魏六朝各个时期辞赋观的实况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西晋人的辞赋观,举其要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5.
2000年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首先体现了世纪之交的特征,回顾与展望成为讨论的热点."新学问大多由于新发现”,近年来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对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2000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突破.除此新动向之外,2000年的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在一些基础传统研究专题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论汉魏六朝的献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汉魏六朝文学原生态的重要构成,汉魏六朝的献赋活动是认识这一时期政治和文学之关系的重要角度。两汉的献赋活动不但促成了汉代赋体创作的空前繁荣,而且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传统。六朝的献赋活动和两汉献赋传统的一个大的不同,是受诏作赋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君臣同赋或令臣下同赋的情形大量出现;在功能上,则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显得更突出。这是六朝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汉魏六朝献赋活动的基本机制,是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献赋成为皇权政治的重要点缀和庙堂文学的重要构成,它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彰显了朝廷的美政以及士人的政治热情。汉魏六朝的赋体乃至整个文学的基本性质仍然是以皇帝和诸侯王为主导的、以政治和政治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庙堂文学,当时的大部分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仍旧是宫廷文学侍从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五) 哲学文学史。文学照样参预人类的哲学思考,有时甚至是在最深最高的层次上思考哲学问题。中国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正表明此种传统的悠久。就是汉魏以降,文学意识觉醒之后,也还时时在哲学境地的纵深地带作自由奔突的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8.
两汉推类思想作为先秦推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关于推类,两汉逻辑思想家对类之可推的保障因素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类之可推进行了应用;同时对类之不可必推的适用原则进行了探究。但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以及占统治地位的董氏儒学的影响,也仍然存在着强类以推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我校中文系逯钦立教授于一九七三年八月六日不幸逝世,今年是他逝世十周年.逯教授生前著述甚丰,他用毕生精力校注的《陶渊明集》已由中华书局于一九七九年出版,他校辑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也将由中华书局于年内出版,该书二百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先秦至隋朝的诗歌总集.逯钦立教授生前所写的多篇论文经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吴云同志编辑整理,定名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承印,今年秋季出版.现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郑天挺教授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所写的序和吴云同志的《编后赘记》发表于此,以表示我们对逯钦立教授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由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巨大历史变革,两汉诗人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主要表现为对先秦宗法精神的破坏和个人私利观念的增强,在新的君臣关系中个人独立性格的萌芽,对个人自身生存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个体生命追求的新的人生态度几个方面。这使得在汉代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不同于先秦诗骚传统的、表现个人感伤情绪更为浓厚的时代主题,和以悲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它说明从汉代以后中国诗歌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在先秦诗骚侧重于表达人类群体情感的一面之外,又增强了表达封建社会人的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正是两汉诗人的这种思想变革及其诗歌表现,标志着汉代诗歌精神在中国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一生批逆鳞,捋虎须,反对势要,五次陷于囹圄。在文学事业上,他回澜障倾,反对风靡一时的“台阁体”的萎弱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以他和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复古流派。他的骚体赋,学习屈原、贾谊,文章取法《左传》、司马迁,诗歌创作出入汉魏与李、杜之间,同时又不失其雄豪的个人特色。在有资格列名于我国古代文学史长卷的二十余名甘肃籍作家中,就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13.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山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办的先秦两汉文学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十一个省市十七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五位专家学者,以及我校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李攀龙编选的《古今诗删》,历来都因其反映了复古派“古体尊汉魏,近体宗盛唐”的诗学主张而受到重视,但在文学上还经常会看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作为复古派以口号相号召的推尊汉魏盛唐,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古今诗删》的具体选诗情况不完全相符。从他对汉魏六朝诗的选取来看,李攀龙并未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做预先的价值判断,而是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泛的诗学取向。  相似文献   

16.
综观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轨迹,我们发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四种要素在其间起伏消长,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核心化或边缘化的地位.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态度主要表现为经学性或史学性的,到了<史记>文学质素强化,史学意识自觉化,哲学精神核心化,经学层面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开创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7.
魏晋儒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魏晋"文学"、"文章"吸纳儒家政教观,又体现出鲜明的文学化特征;魏晋文学对抒情性的强调,离不开对先秦两汉儒家情性观的继承与发扬;魏晋世儒家学对文人儒家人格理想及文风旨趣的形成影响深远;魏晋儒学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促进了以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为前提的颂美或批判之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两汉文论与两汉文学处于同一时空,故不得不发生种种关系,但二者在整体文化属性上却又分途异趋,故又不得不发生种种特殊之关系。那么,这些特殊关系呈现为哪些具体形式呢?综而观之,本文以为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冲突关系与整合关系。一、冲突关系由于两汉文论总体上属于北方文化而两汉文学总体上却属于南方文化,加之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先秦有“相黜”的传统,所以,二者的冲突是必然的,主要表现为两汉文论对两汉文学的贬抑与批评。这批评又可分为对汉赋的批评、对汉赋的鼻祖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世人多言对汉赋的批评自扬雄始…  相似文献   

19.
"语义场"理论是观察同质语言内部的某些成员在共时分布和历时变化的重要理论。先秦代表性文献《论语》《孟子》和两汉重要文献《史记》《汉书》的对比显示,在先秦两汉之间,"美好"类语义场的成员"好"、"美"、"善"三个词及其义位之间出现了彼此消长和更替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隐蔽性。文献表明,使用频率与义位衍生能力是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学者们 ,将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 ,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 ,新世纪伊始 ,学者们对未来中国文学研究作了重要讨论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