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不仅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而且把它分为“优美”与“宏壮”两种审美形态。王国维之所以这样甄别审美境界、形态,之所以把真作为其“境界说”的价值核心,是因为他的“境界说”融入了现代学术视野,注入了现代性文化元素。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别,其实体现出文化心理上的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2.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散文创作中,王兆胜文评互证,以老庄之道为基础,构建了天、地、人为一体的三维哲学世界,以此深思人的自洽及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其中,“物”与“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物”的书写中,蕴含着王兆胜对悠闲人生的追求和逍遥境界的渴望;在“情”的表达中,体现了王兆胜对“人间大爱”的肯定与坚持。而在由“物”及“情”的书写路径中,王兆胜的散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优雅闲逸的文化修养实现了“心散”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散文的书写维度。  相似文献   

4.
一、“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王氏对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性的表述。后人大都用“以我观物” “以物观物”而引起情感的“显” “隐”来界定,如认为有我之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者移情入景,景物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比较具体、确定和强烈。无我之境作者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情感隐约深藏,并带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笔者以为这样界定有偏颇,因为在《人间词话》中王氏还这样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后人评价说: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的存在和“我”的观点都是无法抹去的,它们能够做到绝对的主观,却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换句话说,好的写景都是要融进自我的。  相似文献   

7.
观物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易传》“观物取象说”是其元初及核心命题。从“观物”这一诗学的审美运思角度来看,“物我之辩”是主体观物视角所产生的不同审美观照心境,其观物过程主要体现为“观物取象,因象生意,因意构境”的审美运思过程。后世儒道禅话语的介入使得“观物说”发展为观物取象(客体现象)、观虚守静(主体心境)和观心照寂(本体真理)三个不同层次。另外,“感物说”存在不同内涵,却与观物论联系密切,观物和感物看似两个不同的诗学范畴,实则也是不同审美运思的结果。当用观物论“物我”视角和互观方式切入,会发现二者的异同和互含现象。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无我之境”共有两则,而直接论及“无我之境”的有如下一段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意与境即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统一。但它又存在不同的倾向,有所谓“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王国维这样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从“复归”的境界来看,“复归”既有向“根”与“初”之境界的复返,又有向“无”与“明”之境界的回旋,既有向“朴”之境界的回转,也有向“真”之境界的切近;从人的维度看,“复归”可以视为人之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彰显,以及经由世俗生活之后的省思与内转。由于世俗生活对本来澄明之心的习染与遮蔽,“我”之欲泛滥,因此,行走在世俗之中的“我”需要铭记“复归”之路,努力“复归”至虚静清明之境。当然,在老子那里不管是从人的层面还是从物的层面谈“复归”,其终极指向皆是道,其终极境界则是无。  相似文献   

13.
<人间词话>的精华"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体现了道家体道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陶渊明的山水诗,阐述了"无我之境"的道家思想内涵,折射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格局和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4.
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①中,王国维对文学意境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现我者,意徐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里王氏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意”与“境”;2、怎样才会有意境;3、什么是“出于观我”与“出于观物”;4、什么是“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考察了孔子的言论和经历,认为孔子乐处体现为“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执于教”.其实质是一种真、善、美,知、情、意、认知自由与实践自由相统一、融合的精神境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17.
与现今许多对《齐物论》诠释的论文相比,本文力图为之提供一个诠释的新视角,即“象思维”的视角。“象思维”不仅是庄子等先贤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文的表达方式。虽然《齐物论》多辩论之言,但“象以筑境”的思考和表达仍是根本。辩论之意,或从“象以筑境”出发,或回归“象以筑境”。正是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使《齐物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而且也具有同样丰富的启迪性。“齐物”的根本在于回归于“道”,在“道通为一”的感悟中,从精神上消除世间由于陷入脱离“道”的异化,或者说是消除陷入“知”、“言”、“辩”而导致“真伪”、“是非”争论的异化。而回归于“道”,不是概念思维的概念转变,而是在于境界在感悟中的转变,在于能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使精神境界提升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从文开篇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到文尾“庄周梦蝶”的描述,确乎庄子都是在“立象以尽意”,在非实体、非概念的动态整体的象中来涵咏和展示其文的深邃意蕴。  相似文献   

18.
佛教心性论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王维的“无我之境”还是大历诗歌的“有我之境”,都是佛教心性论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因此,深入研究佛教心性论,对理解古典诗歌的深邃内涵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有好酒的传统。我在从事外事工作的过程中,跟不少日本人打过交道,对此有亲身感受。中国老人往往经常告诫年轻人:“醉酒伤人,不可贪杯。”但日本人对饮酒却大加颂扬。他们认为:“酒有十德,即:百药之道;延年益寿;旅途作伴;御寒代衣;馈赠佳品;解忧消愁;结交贵人;解除疲劳;万人同乐;独居之友。”一个叫大伴旅人的诗人,还作了《赞酒歌十三首》,颇得日本人赞赏。诗中说:“我欲一应离人境,化作酒壶酒中浸。”不仅生前要饮酒作乐,死后还希望变作酒壶,成天让酒来浸泡,真是好酒好到家了。当好酒成为传统和社会风气,日本老人喜欢饮酒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认为, “物” (器) 包涵“可见之实” 和“可循之恒” 两方面,故“道” 由“物”而显,而“物”的生成变易皆依循于“道”。“物” 实是阴阳之混合者。在大化流行(道) 之中,阴阳体量的多寡和老稚、阴阳动静的时机和规律构成了“物” 的生成和变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阴阳”自身的制式和作用。亦可说,道发挥着对阴阳的“主持” 和“分剂” 之功用,或阴阳的相互作用借由“物”而显明了“道”,故“道” 与“阴阳” (物) 相互以对方为“体”。“道” 与“器”之分源于不同的识度,实是对具体的某一统一体的不同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