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该研究围绕产权排他性,通过构建测度农地产权结构的"内容实质—主体干预—排他边界"框架,以197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变化的视角回答了农地产权结构如何影响农业绩效的内在路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农户的农地产权排他性得到了有效增强,且在提升程度上按照农地收益权、农地使用权和农地处分权的次序依次递减;(2)这3项权利排他性的增强均显著正向影响了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对农业绩效的作用效率,但影响的变动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在农地使用权方面,随着农户自主决策经营农地行为的日益排他,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效率均受到了正向的显著影响,但影响幅度却在逐渐降低;(4)而在农地收益权方面,随着农户独享产出收益行为排他性的增强,土地要素效率受到了持续增强的正向显著影响,但劳动力要素效率却受到了持续弱化的正向显著影响;(5)最后在农地处分权方面,随着农户自由处置农地行为排他性的增强,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效率均受到了持续增强的正向显著影响。据此,文章最后从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变动的角度,简要讨论了农地产权管制的"合理界定"与"失当干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地产权保护,增强农户产权排他性,推进农地处分权改革,以及从要素效率角度注重不同权利及政策之间相互协调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江一  秦范 《管理世界》2022,38(2):84-99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瓶颈并非供给不足,而是缺乏需求.因此,如何创造有效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成为农地流转的需求引擎.研究发现,新型主体既能通过自身农地需求直接拉动农户出租土地,又能促进农户投资间接带动农户租入土地.但农户的农地流转决策与务农比较收益有关,非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低,新型主体以直接拉动效应为主,而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高,新型主体以间接带动效应为主.在各类新型主体中,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自身农地需求大而具有显著的直接拉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助联合能带动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而农业企业暂不具有显著的农地流转效应.最后,本文发现新型主体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整体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研究表明,新型主体能成为破解农地流转需求困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反映在"三农"领域,归根结底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以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分工、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效用水平的过程予以理论证明,揭示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实现机制,并利用全国17省68个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加入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金融负债均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以及不同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启示在于: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旭胤 《决策探索》2010,(20):43-44
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地区,农业经济的产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其对土地、天气、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依然很大;同时,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城镇发展依然落后;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水平更是滞后,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经济生活现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长期存在的农民外出打工与在家务农的两难境况再次凸显,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讨论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福利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农地城市流转导致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略有下降,模糊评价值从0.389降到0.338。其中,从功能指标看,除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外,农民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社区生活、环境、农民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所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促进土地流转亟待建立健全农村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土地流转制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而不同程度地忽视甚或削弱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这将直接影响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出路和退路.进而影响整个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品的运输成本、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及土地租金等空间成本的影响整合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分析显示,当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并缩小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随着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市集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影响不再显著,当集聚到城市的生产要素增至某一临界值时,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呈现出反向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是重要的微观基础。实证分析表明 ,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的农户的进城意愿不同 ,且影响他们进城意愿的主要因素也存在差别。在二元经济特征基本消失的经济发达地区 ,农户的城乡意识已经淡泊 ,他们的收入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年龄状况都与进城意愿无关。在处于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户进城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 ,年龄结构偏轻、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非农收入占比较大、已有一定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户家庭更愿意迁进城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户进城的意愿主要受到非农收入的影响。因此 ,在发达地区政府的城市化工作以人口的就地转移为中心 ,在其他地区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正>一、河北省流动人口的特征1.由较贫困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河北省耕地面积小,农村人口数量大,土地产出低,许多农民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趋势总体上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这也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土地流转与农地滞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可分为流转和不流转两种,而流转又分为转入和转出。一般而言,"理性"的农户如果寻求非农就业,那么就会将农地流转出去;如果选择继续农业生产,那么既可能转入农地也可能不流转农地,从而滞留于农地。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基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对农户的流转意愿及实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合显著地改善了参合农户的健康状况并提高了其流转意愿;(2)对于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而言,新农合住院乡级、县级、县外三级补偿比例以及年度封顶线等指标尽管影响了其转入倾向,但这些作用并不显著,不能确切地说明该制度导致了农地滞留,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追踪和研究。本研究为更好地促进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数量,推动人口城镇化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土地有偿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农村经济实体拥有大规模的土地, 为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各农村经济实体需要根据土地资源、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制定农产品生产计划。鉴于此, 本文主要针对农产品生产计划决策问题先后建立网络、线性和非线性模型。首先根据农产品生产的时空特性和农产品生产时间柔性引入网络流规划构建网络模型;通过网络流量平衡分析, 推导网络模型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结合各农产品的定量化控制, 对大规模农产品生产网络模型进行线性优化;再进一步考虑农产品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构建非线性约束和目标函数对线性模型进行扩展;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诠释大规模农产品生产计划拟订过程。结果表明, 土地满负荷生产农产品将打破市场的供需平衡, 容易造成"丰产不丰收"现象;利用本文模型制定农产品生产计划, 虽土地有闲置, 但在土地闲置期间, 土地肥力能得到恢复, 各种有机质能得到再生, 有利于为农产品持续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构建房价-资本模型,分析房地产行业投资收益对工业再投资的影响,发现:地区间适当的房地产行业投资收益差异有利于工业企业从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区转移,差异较大则导致资本流向房价增长过快地区的房地产行业;若地区间房地产行业投资收益差异既定,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对产业转移起阻碍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起促进作用。利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了:(1)较低的房价增长率促进了北京市相对低效的资本向外转移,但是北京市与周边地区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又阻碍了该趋势。(2)核心区流出的资本优先向次发达地区转移,而落后地区则有被彻底边缘化的风险。为实现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京津冀地区房价的宏观调控、防止房价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制定针对边缘地区的优惠政策,引导非首都功能向周边转移。  相似文献   

13.
Urban and suburba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upon land use,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property tax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the country. Highly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lands are being converted to non-agricultural uses; the costs of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are increasing; large quantities of potentially productive farmland are lying idle between rural subdivisions; and the sale of land in remote rural areas of the country for ‘investment’ and second home purposes creates stress in rural communities, undermines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limits the amount of productive farmland available for food produ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planning strategy to regulate and monitor this rural-to-urban conver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众创平台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供应链协调问题。在农地流转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农户主导供应链的多阶段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设计了一种集中决策模式和四种分散决策模式,考虑了风险传递、决策优先权、边际成本和风险成本问题,构建了农场主、合作社、小农户和平台以农户数量(或合作比例)、土地流转收益、增产率和期望销售目标等共同影响的利润最大化模型,得到了最优土地流转收益和最大化利润所满足的方程;发现农户数量(或合作比例)、收益分配率、销售目标等因素都会对最优解产生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农场主(或合作社)优先权可以提高农场主(或合作社)利润;在一定条件下,合作社模式可以实现供应链协调;在农场主(或合作社)模式中平台和小农户利润通常是较低的;在供应链协调和小农户利润不降低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对平台利润差额进行补偿以保证合作社模式持续均衡。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引入农业中间消耗品,利用LP方法测算199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ATFP,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ATFP的关键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包括:ATFP对数值集中在[6.0,6.5]区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σ收敛;全局Moran's I指数低于0,即ATFP呈现空间负相关关系,其空间集聚效应减弱,但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大部分省市ATF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部分省份明显存在多个峰值,尤以西部地区的省市最为明显;农村人力资本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ATFP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但仅农村人力资本的空间交互作用对本地区的影响显著,即农村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邻近地区的ATFP;农业地位、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及农田受灾率的系数显著为负,但仅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空间溢出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考虑到现在还在我国普遍实行的农村与城市分离的户口政策,根据流向城市的农村户口劳动力的去向,将城市部门分为两个部门,建立了一个哈利斯—托塔罗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并用这个模型分析了农村户口劳动力向城市劳动转移的经济效果。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化,我国现行的户口政策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本文为加快这方面工作的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研究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促进作用这一财政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理论研究中,通过构建包含政府财政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导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各自最优的生产性财政支出结构,并分析了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在两目标下最优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原因.实证研究发现,2004年~2012年间,中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政府生产性支出在社会福利目标下的最优占比普遍低于经济增长目标;而在2004年~2008年间,政府实际的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还未达到两目标下的最优占比值,政府的生产性财政支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在2009年~2012年间,政府实际的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已接近甚至超过了两目标下的最优占比值,继续增加生产性财政支出将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提升都产生抑制作用,尤其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更为明显.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政府更需审时度势、通过适时优化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廖洪乐 《管理世界》2012,(5):62-70,87,187,188
本文兼顾日本和我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兼业标准,提出了划分农户兼业的新标准。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户兼业的地区差异和阶段性差异两大特征,将农户兼业分为前期成长、中期平稳发展和后期分化3个阶段,并据此推断我国农业生产的兼业化与专业化并存会成为一种常态。文章认为我国农地流转呈现流转规模逐年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和流转主体趋向多元等3大特征,并利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农户兼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简单地认为农户兼业会妨碍农地流转是不妥当的,有些地区兼业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并不必然显著低于纯农户和非农户;农户农地转出比重与农户兼业程度呈现U型曲线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一些地方农地转出受到了行政干预。文章最后提出5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和要素资源呈现不同层次紧缺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和引导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每一个地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零边际成本趋势驱动下,区域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区域内部资源禀赋,资源流动性加强,区域产业发展的选择更加广泛和灵活;另一方面,资源日益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上升,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也随之变化。基于厂商理论,将区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主体,在考虑区域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边界模型和产业的最佳要素配置结构模型,开创了资源和商品全球化趋势下的产业升级战略的研究范式,探索了成本约束下的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模式,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产业升级战略和资源配置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为区域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对零边际成本社会趋势下的产业格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得出:产业边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下反映区域产业长期演化趋势,在完全市场经济下产业边界是产业发展的最优规模;区域产业的要素配置格局取决于产业的资源占用和资源贡献情况,最优配置结构受各要素的相对贡献率和相对成本影响;产业边界与成本的关系取决于规模经济与否,在规模经济状态下与生产成本成正相关关系,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关系;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有较大提升空间,最佳资源配置方案是加大机械动能投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合意城市化率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经济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消除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吸收转移掉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保持农业规模不下降时,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便达到一个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即合意城市化率。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结合模型分析,得出中国合意城市化率,为 63%左右。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是加速城市化进程,达到合意城市化水平。作为本文分析的中间成果,我们在保持农业规模不下降的条件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借助回归分析和二维搜索等数学方法,求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目,为 2.06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