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在汉语诗词外译的实践中认识到,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各有劣势、等势和优势,因此在翻译中可运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段,力求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从而使译者本人和读者都能知之、好之、乐之.这五个三,加上以诗译诗等原则,构成了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体系,而意美、音美、形美实为该体系的核心.许渊冲诗词翻译美学既来源于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在汉语诗词外译中也一直以一贯之.  相似文献   

3.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出的翻译观点。他认为,译者在译诗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将首先概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进而结合实例对"三美论"进行论证,指出三美齐备作为译诗的理想追求很有启发性,但在诗词英译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笔者主张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许先生的"三美论"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叠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在许钧的翻译三层次论及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诗英译的大量实例,探讨在古诗英译中如何再现叠字营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诗歌的音韵美可通过头韵、腹韵、拟声词等功能对等手段予以再现,而在再现叠字创造的意境美时,译诗应为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达到与原诗相似的韵...  相似文献   

6.
诗词翻译中的风格再现包括风格两大组成部分的再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本文提出诗词翻译中风格精神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意境美的再现;物质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表层结构美的再现。接着文章以宋词为例,探讨了实际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并对译诗界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诗词中的各种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美的载体,在再现原作风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诗词意象又往往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因此成为诗词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诗词中的各种意象可据其与主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重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作者以宋词为例,较系统地介绍了具体翻译实践中各种意象的译法。  相似文献   

8.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受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美,构成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意境美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修辞格的运用.诗人毛泽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而不落俗套,从而创造了诗词的独特意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因此,修辞格的翻译,至关重要.本文对毛泽东诗词当中叠字、对偶、转品三种修辞格的英译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战斗性语言是毛泽东诗词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与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特征一起,为毛泽东诗词增添了无穷的美学魅力。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削弱或歪曲毛泽东诗词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通过对不同英译本的比较,以此来探析毛泽东诗词中战斗性语言之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历代文人墨客在寻访南岳秀丽山川时,留下了大量讴歌南岳山水的诗词佳作,这为我们研究寿岳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文章以南岳古代诗词为个案,借助审美意境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了审美意境初探,发现南岳在历代文士的笔下主要呈现出空灵、秀逸和深幽三种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青楼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构成了古代诗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诗词大多具有清婉绝伦的风格。在意象的选择上,黄昏、月色,花柳等,常常流连于她们笔下;在声律节奏的表现上,具有音乐文学的特点;在诗歌形式的选取上,注重对仗。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翻译的美学理论,对诗词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因此,以青楼诗人柳如是诗词为例,比较许渊冲和其他译者的译作,从而证实了在"三美论"的指导下,能够使之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许渊冲所提诗词翻译三美论对《声声慢》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评析,讨论两译本作者为再现词中音韵、形式及其意境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中同异修辞格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诗词当中,同异修辞格有着普遍的运用,并且极大地增进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美和意境美。在翻译过程中,此一修辞信息一旦丢失,原作的审美信息就会受到削弱,原文的风格也会遭到扭曲。本文对汉语同异格和英语同源格进行比较,并以此来关照毛泽东诗词中同异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7.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文学文本的终极本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尤显重要。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文学译品的“意美”应如何被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宋词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奇葩,当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绝对有必要对中国宋词译为各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颂。语言间的互译做到“信、达、雅”本是难事,翻译诗词要做到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更是难上加难。本文试就宋词英译中对词调、用韵、平仄、对仗等的处理进行讨论,求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20.
朱湘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前理解"与其翻译观相互交融。他的翻译观源自其诗学观,后者影响了其诗歌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渗透到其翻译实践中,尤其体现在诗歌翻译的"形美"、"音美"、"境象美"等方面。在哲学诠释学中的"前理解"视角下,诗人的诗歌翻译思想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