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哲学与政治的相遇--论雅斯贝尔斯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浙江学刊》2004,(4):80-90
本文围绕雅斯贝尔斯的前后期政治著述活动,探讨了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他关于社会与国家的理念以及"新政治"思想.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用理性贯注每一个生存,有意识地处理共同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权威、合法性与道德性、秩序与暴力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生存变成交往性的生存,使个体达到自身,使社会达到统一.雅斯贝尔斯政治哲学的宗旨是人类的统一、世界的统一.作为普遍交往的政治哲学,雅斯贝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有助于人类从全球意识出发,共同选择未来、开辟未来,并对此共同负起责任.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一位政治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构想了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的前景,这就是:着眼于未来,把现实的零点当作转折点,由此通向自由和民主,通向各民族的统一,进而扩展到欧洲的统一、西方的统一以及世界的统一。雅斯贝尔斯思想中的生存哲学态度对他的欧洲起源和未来的评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他的历史哲学重建中,可以辨认出他的政治哲学的主要范畴——自由、哲学思维方式、世界秩序理念和回心转意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真实根基是存在与教化,即以生存的当下为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从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注重人的生存境遇,强调人的自由。本文以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为视角,通过对尊重个性和发展可能的教育存在本质、师生间澄明生存的精神成长等几个方面的探析,主张在人的生存境遇中发挥与造就教育的精神创造力和把握当下。  相似文献   

4.
“大全”(又译“无所不包者”)概念是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他,甚至认为关于“大全”的思想,使哲学探索过程第一次变得明晰,并成为真实可能的①。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大全”的论述却晦暗不明,令人难以洞其玄奥,这引起了人们理解上的分歧,也使人们难以对“大全”论,进而对其全部哲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大全的形式界定 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雅斯贝尔斯对哲学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海德格尔等人把存在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认为存在哲学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而只是一种思想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成为真正的存在②…  相似文献   

5.
朱欣  谢冬平 《学术交流》2012,(2):189-193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潮,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雅斯贝尔斯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构建了他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系:教育的本质即人的自由生成,人的生成是对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叩问,是对原有精神层面的不断超越;通过人文学科对人的精神进行陶冶,陶冶在师生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意蕴,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对于当下教育回复到人的精神塑造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人生在世,在做人与做事的交替中悄然成长。有的看重于做人,在平凡的一生中,展示出人格的伟大;有的倾向于做事,在漫长的人生中,尽显事业的辉煌。或许,做人与做事是生命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因子。做人,是人生延伸的基础,做事,是这基础上构筑的美丽。前不久,我被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教授在二战时期的人格坚守所感动:纳粹上台后,教授因妻子的犹太人身份,遭到当局迫害,失去了工作,著作被禁止出版。其妻不想连累丈夫,要求教授放弃自己。当时,雅斯贝尔斯正面临被送往波兰集中营的危险,但他却坚定地对妻子说,我如果这样做了,我全部的哲学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批判理性自由观,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9.
孙琳琼 《社科纵横》2012,(5):125-126,133
古希腊时期,自由就意味着从事使人自足圆满目的在内的活动。中世纪以虚幻的形式打破了有限的圆满,人的自由表现为对上帝的服从。近代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人类生存的内在矛盾凸现。德国古典哲学以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作为克服自由与必然对立的最高形式,给马克思提供了启示。马克思始终将艺术活动视为自由的典范,对生产劳动和艺术内在关系的理解成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自由观展开的内在线索。为我们重新理解其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首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倡导交往哲学的当推卡尔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目前学界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论及得颇多,而对雅斯贝尔斯的有关交往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考察,指出这一哲学思维在...  相似文献   

11.
个体自由指个体生命价值的历时性实现,它是人本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指向。 自文艺复兴以后,个体自由在西方得到较充分的理性化和物态化。由于中国特定的人文结构,个体自由的理论模型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典籍文化中没有个体自由的思想。作为在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的人学与西方传统的自然哲学、宗教神学可谓比肩发展,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仅就非儒和反儒学说中的超越思想略作描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超越理性 人首先是一个包含丰富感性内容的存在,离开感性真实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12.
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是古老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人类共享和平和自由的“黄金时代”是指久已失去的状态;新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把和平和自由归于自我,归于“心静”和“心和”;基督教封建哲学思想把和平和自由归于来世;新兴资产阶级则宣称,理性王国的统治带来了永久和平和自由。在研究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方面,康德哲学是个高峰。康德的历史哲学既把人定为为自由作出决择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有理性的存在物,又把人定为由具体实在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关系而决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看,人的自由自觉的内在本性是在人的创造性的实践中彰显的,绝不是简单地对外在必然性的认知与服从.人作为偶然性存在所探询的可能性存在空间和意义要想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就必然会遇到人的自然存在所面对的必然性问题.因此,这种必然性还不如说是人白已内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已经被打上了一定的人文色彩,如果人完全忽略了主体本身的价值需求,而一味地去追逐客观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人的生活就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14.
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开辟了哲学的新维度,而且首先为伦理学奠定了新的基础,使伦理学不再仅限于充当"生活指南",而是承担起确立人的绝对罪责、绝对权利和绝对尊严的根据这一使命的学问,开始了伦理学的历史性转向.而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则完全是出于他对基督教"原罪说"的信仰和理解.如果说对自由意志的追问是对人的自由存在的觉识,那么对自由的这种觉识首先是哲学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来的.对人的自由的全面自觉是近代启蒙哲学的核心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遥远地召唤了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5.
今日全球化这一世界境况要求哲学思维的跨文化转变.跨文化哲学指称一个新的哲学工作领域.跨文化性概念标志一系列文化相遇的基本范畴:文化身份与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特有性与陌生性以及跨文化解释学等.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计划是一种理念、假设、路标、目标和一种普遍的哲学交往过程,因此,世界哲学并非有朝一日可以存在于客观形态的某种统一理念之中.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摆脱了所有排他性的绝对效应要求,在开放的视域中,提供了人类能够借以理解自身不同来源的一座平台.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决定论仅仅看作这样一种立场,这就是每一事件(其中也包括人的行为)皆可从以往的事件中找到其根源的依据,那还谈得上人的自由吗?在对这一问题提供满意答案的时候,哲学的努力一般会碰到两种抉择:要么决定论同自由相统一(统一论),要么是不统一(不统一论).统一论主要坚持的论据是,自由同决定论不对立,自由同强制对立.认为自由就是毫无道理的随心所欲,这是对自由概念的曲解.自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其行为一般被我们评价为是对强制行动的批评,是有某些特殊原因的.例如,某人按自己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确定,以胡塞尔为中心的第一期现象学运动的瓦解是由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关系的破裂所导致的。破裂的明朗化发生在1929年。但两人关系的疏远则可以向前追溯得更早些。从许多迹象来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二十年代之前还称得上亲密无间,至少在胡塞尔这方面的感觉是如此。据雅斯贝尔斯回忆,1920年春,他曾与妻子一同在弗莱堡逗留数日。恰逢胡塞尔61岁生日(4月2日),他和海德格尔一起去参加胡塞尔的生日庆祝会。当时,胡塞尔的妻子还称海德格尔为“现象学的孩子”。但雅斯贝尔斯已敏锐地观察到:当他谈到他的一个一流的女学生到弗莱堡想师从于胡塞尔,却被胡塞尔拒之门外这件事时,海德格尔积极地加入到雅斯贝尔斯这一边来。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方面已表现出一种“在反对抽象  相似文献   

18.
当今,现代教育发展中的本真性诉求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何谓本真教育,学界仍研究得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探寻本真教育的真谛,本文选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为参照,尝试提炼出本真教育五个方面的基本旨趣与内涵,即:灵魂唤醒的本真教育,尊重自由的本真教育,坚守信仰的本真教育,向往大全的本真教育,去蔽存真的本真教育.如此,人们对于本真教育从思想与行动上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且不乏一定深度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贺来  田帅帅 《学习与探索》2023,(12):1-8+177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看待人的自由本质,而是将其还原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理解。市民社会构成近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为探寻人的自由解放之路,马克思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超越了仅仅停留于总结近代市民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与从抽象出发批判近代市民社会的德国哲学传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双重视域批判”的积极成果,创造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借助于“异化劳动”这一分析工具,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现代奴役制本质和人的自由无法实现的社会现实根源。同时,立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双重视域,马克思给出了扬弃近代市民社会、实现人的现实自由的实践方案,即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0.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萨特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即自由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纯粹意识、人的主观性、虚无。因此,萨特的自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由于处于本体状态的自由是一种虚无,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是,所以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自由又是绝对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其自由观的立足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因而是非科学的,是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