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旅游开发对民族社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民族文化的再建构过程;在转变传统生计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性别分工的重新整合。那么,民族旅游带给少数民族妇女是一种怎样的变化?由民族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吴忠军、张瑾、项萌著的《民族旅游与少  相似文献   

2.
歌者刘赛     
<正>采访刘赛的那天,是2月21日,长沙天气很好,春光甚是明媚。这也是她生日的第三天。她告诉我,今年是她本命年,24岁,花一样的年龄。眼前的这个女孩,留着清汤挂面般的齐整直发,简单而大方。也许她不是绝对的惊艳,但十分耐看。看的时间越长,会越喜欢她。  相似文献   

3.
陵山逶迤磅礴,莽莽苍苍。共产党员李宗长,就是这座大山的儿子。大山,铸造了他浑厚遒劲的性格;大山,记载着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人生。一1958年10月,李宗长出生在永顺县小溪乡大坪岗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做过31年老村支书,母亲在1978年5月一次扑救山火的事故中去世了。李宗长在大山哺育下长大成人,是严格的家教、古朴的民俗塑造了他正直、坚强的性格情操。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他不得不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回家务农。因为头脑聪明,人又勤快,一年后被小溪乡食品站聘为站长。在那里,他干了5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食品站撤掉了,李宗长…  相似文献   

4.
在牧场     
王族 《中国民族》2012,(9):24-30
牧场,是个神奇的世界。它在初春时变绿,迎来牛羊,喂养它们,同时也给牧民以殷实的生活。牧场一年绿一次,年复一年,渐渐绿出了生命和精神的伟大。它用自己的生命喂养了更多的生命,印证着万物互相依赖的伟大原则。同时,它也孕育出了恒久不变的游牧精神。  相似文献   

5.
梁平 《民族论坛》2006,(7):34-36
我第一次听侗歌,是十多年前。山野间,一队女歌手微微摇动着身姿,低眉垂目的面颊带着羞涩的笑容。身佩的银饰叮当作响,仿佛淙淙流淌的小溪,清脆而婉转。大歌节奏徐缓,曲调舒畅流利,和声质朴轻灵,旋律优雅清醇。歌词,我一个字也听不懂,调式,我一点也不明白,可天籁般的侗音,萦绕在我的头顶,震撼着我的心灵。这震撼,绝不是一瞬间的。她诱惑着我,一次又一次西行,向着云贵高原,寻觅。小黄的大歌提起侗族大歌,到过侗寨、听过大歌的人,都会联想到贵州从江县的小黄,一个被为誉“侗歌之乡”的山寨。小黄寨不大,600余户,3000多人。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山…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我对于回教学校的课程,常有一种浅见。我觉得,把教义课目孤立在各种普通课目之外,总不是一件事。第一,教义的范围包含得很广,一切宇宙的人生的大理论,及立身处世的方法,以及可以启发宗教情绪,阐扬宗教精神的学识,全都可以包括在内。但学校的教义课目,因为授课时间的限制,不能不把它的内容偏重于五功方面。这样,原来是希望用以阐扬教义的课目,事实上反而把教义的内容弄得窄狭了。第二,施教的最好的办法,不是提耳面命,而是潜移默化。教义讲五功,差不多都是  相似文献   

7.
许鑫 《中国民族》2008,(12):10-19
踏上广西这方神奇的土地,耳边掠过的是刘三姐动听的歌声。踏歌而行,欣赏着青山绿水间的美丽风光,沐浴着海滨城市的金色辉煌,眼前簇拥着繁花一般的少数民族姑娘。广西,怎能不让你沉醉? 如果你认为广西的美仅在于此,那么当你行走在这方水土之间时,便会错过太多的东西。这南部边陲,始皇的马蹄踏过,史禄的灵渠安在,苏东坡歌赋犹存,柳宗元墨迹未干,袁崇焕生于斯,徐霞客游于此,太平天国风卷云涌,桂系军阀硝烟弥漫,百色的号角吹响,左右江的故事流传…… 当历史的硝烟弥散开来,一轮新日翘首东方。广西,满载着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厚重遗产,开始了它的新生。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至今,整整半个世纪,广西的变化是令人瞩目的。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的风生水起,广西正从我国的西南边陲走向对外开放前沿。八桂大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瞩目。 恰逢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10月28日,本刊记者随中宣部带领的中央33家媒体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9家地方知名媒体记者一起,从首府南宁出发由东向西环绕一周,足迹遍及自治区的14个地市,进行为期24天的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8.
喀什,又名喀什噶尔,意为玉石之地。对于这个地方,长久以来就有着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新疆的美誉。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中央决策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这个中国最西部的城市更是魅力倍增。从官员到学者,从商人到游客,各色人等接踵而来,喀什俨然成为一个新的梦想天堂。2010年秋冬之际,本刊记者有幸来到这里。当走出喀什火车站,乘上维吾尔小伙子驾驶的出租车风驰般驶入城中,透过朦胧的雨雾,街边那玲琅满目的商店和越建越高的居民楼,除了招牌均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标注外,与其他城市显得并无二致。但当记者驻留在这里,走上街头,走进古城,走进巴扎,又感觉到浓烈的西域风情。这便是喀什,一个让人着迷却又一眼看不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做客瑶乡     
有友家住双牌上梧江瑶乡盘家。那天应友之邀,我去瑶乡做了一次客。石板累·盘龙怪石盘家村前有一石累,是进盘家的必经之地。石板累,顾名思义:累中多石头。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从累中通过,两岸是石崖,中间怪石如笋,嶙峋百态。整个石板累,只见石头,不见泥土。令人惊异的是,坚硬的石缝中,竟生长着有碗口般粗壮的参天古木,怪石、修竹、古木,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石板累风景无限,最佳处要数“盘龙怪石”。盘龙怪石在累下路边处。相隔二米并排立着两块长宽各一点五米,高二米,形状大小相仿佛的怪石。怪石上各长一株形状怪异的大树,大树的根盘在石…  相似文献   

10.
因为黄树友与民警龙光勇的一段说不清的龃龉,去年深秋的一个双休日,我专程赴龙山县里耶镇采访了黄树友。那天,天朗气清。里耶的风景也很迷人。但我无心玩赏,在里耶镇的长沙街上到处打听黄树友的下落。几经周折,我终于在老街的一间阴暗的小木房里找到了他。黄树友45岁模样,五短身材,络腮胡须。他现在已经是这家面条馆的老板。因为下午生意冷淡,不到三点他就打烊了。我说明来意,他拖出一条长凳,热情地请我上座。不久,在花垣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办公室里,笔者采访了龙光勇。提及那件事,身为刑警大队副队长的龙光勇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陈亮 《回族研究》2012,(2):26-31
有明一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回回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他们对明朝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西域回回"陈友以出使起家,后因军功封为世爵,成为明朝回回人当中的标志性人物。对陈友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的事迹考述,对研究明代回回人的历史活动以及历史作用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土族李土司远祖系突厥沙陀种,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为振武节度使,子李克用为唐雁门节度使,后进晋王。李克用于李存勖为后唐庄宗。庄宗存勖死,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明宗即位前夕,李克用之嫡子嫡孙有的被杀,有的逃入阴山。辽金时以白达勒达名字出现。及至蒙古兴起,黑达白达合二为一。元朝廷以西宁洲为李克用后裔驸马昌吉之分地。昌吉死,无嗣,其弟脱脱木耳袭。元亡明兴,脱脱木耳之五世孙李南哥归降,是为土族之李土司,并衍生出沙陀后裔三李土司。  相似文献   

13.
帖木哥斡惕赤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小的弟弟,处处受到兄长们的爱护和关照.特别是长兄成吉思汗对他更是备加关爱.他分得的领地之广,属民之多,为东道诸王之最.当成吉思汗出征时,委以重任,让他监国处理军政大事.然而盛气凌人的斡惕赤斤及其子孙,在蒙元时期几经叛乱,屡遭镇压.从而其势力日趋衰败,到明末清初很难寻觅到他们家族的踪影.  相似文献   

14.
福建是中国回回民族的萌生地之一,存留下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元明两朝福建的穆斯林人口持续增加,以伊斯兰教为依托,回回民族的民族自觉也明显强化,通过清真寺修建等活动,反映出福建回族族群意识的提升,也显现出宗教观的某些变化,特别表现在"回而兼儒"的主动融会上,可以说开了明清之际回回学人"以儒解回"的先河。米荣所撰写的福州《重建清真寺记》是福建回族石刻的珍品,其内容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尤显突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碑文内容的疏解为主线,延展到对米荣及其家族,以及碑文所涉及的众多明代福建回回人物及作者宗教观的研探上,试图以福建回族史为侧面,对整个明代回族史的认识有所加深。  相似文献   

15.
马占明 《回族研究》2011,(3):115-121
金天柱是清初回族学者,曾在清翰林院任教习,期间著述《清真释疑》一部。与明末清初其他“回儒”们相比,在同儒家的关系问题和对待释道的态度上,金天柱有其独特之处,但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也鲜有学者关注。本人在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期间,选择《清真释疑》作为博士论文进行了研究,并译成英文,现将部分研究成果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6.
洪武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381—1392年),沐英留滇长达12年之久。平滇之后,在太祖力图逐渐消除蒙元梁王统治云南一个多世纪的影响并建立明朝在云南统治秩序的意图下,沐英奉旨留滇。留滇后,沐英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明朝在云南的统治。沐英在滇的活动不仅促进了云南的安定与发展,还配合了明初统一战争,对明初政局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逢春 《民族学刊》2012,3(5):1-17,91
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时,当年汉武帝所开拓的"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的边缘地带——曾相对稳定的朝鲜四郡、南越三郡已先后自立,但素来交通闭塞、瘴疠肆虐、经济文化独特、割据势力强劲,风雨飘摇一千余年的西南夷之地依然掌握在清廷之手。这是因为该区域是元世祖忽必烈龙兴之地,他在此创设行省、创制土司制以加强统治;明朝则希冀利用该地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建立后方基地,以此严防北元重新占领西南,掊击其后背;清朝则为了防止蒙藏势力与西南土司势力合流、保障滇铜供应,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以强化对西南的经营。上述三朝的有力举措,辅之以明后期以降携带着耐高寒、耐瘠土且高产的美洲农作物种子的中原农民移植此地,使得素称难治的西南地区最终成为"泛中原板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位戏剧家,也是元末明初最多产、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然而,过去学术界对他的生平若明若暗,甚至有不少误解。本文依据史料,考索了杨景贤的姓字、生卒年、交游以及他与朱棣的关系,并反驳了杨景贤是“文化特务”之说。  相似文献   

19.
宋岘 《回族研究》2005,(3):5-10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20.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