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应关注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和职业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学校创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几个方面。现在存在过分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或者统一性这两种价值倾向,这就导致忽略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或者产生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走具有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开发之路,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性,与其他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在发展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契合学生主体需要等方面彰显独特价值。这应从完善课程政策法规体系、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优化课程多元治理结构以及拓宽校本课程开发渠道等角度入手,提高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实现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的探讨,提出云南高校体育在满足广大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育需求及寻求改革和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开创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云南高校体育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同胞最强烈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产生了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不仅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同胞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政府应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来发展民族经济;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同胞教育水平,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双语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语言生活,是提升民族教育水平的基础。从教学结构来看,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措施之一就是采取综合性教学评价。文章以双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结合教育评价,论述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评价的定义、指标、模型、测量、权重、实施,旨在从宏观上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幼儿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为视角,剖析当今新生一代苗族幼儿不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分析苗族语言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基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的考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可通过设置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班、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及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苗族家长可通过对幼儿实行“双语”教育来实现苗族语言的传承,此外,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和壮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关键是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只有将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才能实现提高全民素质、壮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目的,进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性,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所谓民族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的,在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专门设立的主要供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西南地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在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说来,要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3)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4)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今天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已被各界人士普遍关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发展.但是,应该承认,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少数民族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各民族的文化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和繁荣发展培养建设人才.民族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切实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及教育,使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那么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又将何去何从呢?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与发展趋势,认为课程设置应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课程实施应加强实践环节,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凸显的是在强调通识教育的同时,重视“探究”与“国际”教育;英国大学强调课程设置中过细专业化的纠正与学群制的创建;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现为注重新型课程和创造性教育的课程;我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应在通识教育、创新与竞争机制引入的基础上,强调课程设置自主权的下放,以及课程群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面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课程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新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上应进行重新定位;在课程内容上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以音乐审美类课程为统领,以音乐表现类课程为载体,以音乐创造、音乐文化类课程为两翼,以音乐教育为基础"的互相关联的课程内容体邋系;在课程实施方式上应做到"三个结合":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相关课、相辅课、相交课相结合,课堂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从"三个统一":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统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在课程评价方面,评价内容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评价主体向互动化方向发展,评价方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评价手段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隐性课程发展历史的回顾,论述了隐性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校园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以及建设良好的校园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新时代的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教育观念体系的更新与重建,该文从目标观、教材观、课堂教学观、学习观、智力观、发展性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8个方面对支撑新课程的教育观念体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课程体系关系到一个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创新基础性课程、创新智能性课程和创新人文类、方法类课程的基本构想,建构了一个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专业课及实践类课程在内的编辑出版学创新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从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和体系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 ,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告业的发展对高校广告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要求高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广告学专业课程的再设计。课题组运用德菲尔法和问卷法进行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对国内六所著名高校广告学专业课程组合设计进行抽样,采集广告人才培养单位(高校广告专业)与用人单位(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对这些课程设计的态度指数,统计显示:市场因子在课程设计组合评价中有决定影响作用,这对广告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如何使高校德育富有成效,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而隐蔽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隐蔽课程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它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无逆反性等特征。高校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可将其分为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等四个二级机制。高校隐蔽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与德育环境的优化相结合,坚持与显性课程的设置相结合,坚持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营造相结合,坚持与校本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促成了我国女学运动勃兴,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则提升了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分析各女子学堂的课程内容及作用,可窥见隐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女子学堂课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1、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2、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3、女性社会责任意识的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