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明对话:中国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华涛 《回族研究》2002,(4):38-43
200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文明对话年”,许多与文明对话有关的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但2001年却以9·11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而结束。“文明对话”到底对当代世界有什么意义?“文明对话”到底在当代有没有展开的可能?到底应该同意“文明的冲突”还是支持“文明对话”?“文明对话”在中国有没有必要?为了研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于2002年8月8日至10日在南京举行了“文明对话学术研讨会”。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曾经是一些穆斯林学者开始“以儒诠经”学术活动的地方,他们在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语构建了中国回回民族的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个历史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一批学者包括括伊斯兰教学者的关注,认为这一历史不仅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思想史和世界伊斯兰教史有很大意义,而且对当代文明对  相似文献   

2.
丁俊 《回族研究》2006,(1):38-44
关于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的讨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议题,中国学术界也积极参与有关讨论,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但中国学术界对伊斯兰文明在开展文明对话、构建全球伦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及其内在精神的揭示,特别是从伊斯兰文明之源的《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出发,指出倡导文明对话不仅是伊斯兰文明固有的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伊斯兰文明的历史传统;同时,构建全球伦理也是伊斯兰文明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伊斯兰文明丰富的伦理思想为今天的全球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开展平等的文明对话,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明对话与大中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世界在抗议和反对“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文明对话的主张,美国在伊战后提出了全面控制和改造中东的大中东计划。本文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文化、改革文化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归纳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美国大中东计划出台前后,开展改革初期的文化观察点和当前处境,旨在引起我国回族学者的关心和兴趣,推动、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一场新的冷战为期不远 ,所不同的是已经过去的冷战是以意识形态为分野 ,而新的冷战是以文化为界线 ;过去的威胁是苏联 ,现在的威胁则是伊斯兰教—儒教的联盟。他的这个论点 ,国际大部分学者很难苟同。美国哈佛大学另一位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则力主“文明对话论” ,他相信多元文化并存 ,通过对话和理解 ,通过各种文化自身的反省与变革 ,人类一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纪。为此 ,几年来他在世界各地组织并参加一些“文明对话”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他的带动下 , 2 0 0 2年 8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在南京召开了“文明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 ,这是一次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文明对话的学术讨论会。本刊 2 0 0 2年第 4期已选载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学术论文。在这次会议上杜维明先生发表了题为“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的演讲 ,他视野开阔 ,观点新颖 ,在与会学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他认为很多杰出的学者已经看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非常狭隘的二分法破绽。如果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逐渐地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就需要通过对话,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 体的意愿 ;通过对话 ,大家都具有和平共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宁夏社会科学院将举办“郑和航海600周年与文明对话国际学术会议”。一、会议宗旨:文明对话、学术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二、会议议题:1.郑和下西洋与文明传播;2.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关系;3.重振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经贸发展。三、会议时间:2005年6月30日报到,7月1—2日会议,7月3日考察。四、会议地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香渔王子饭店。五、会议经费:1.海外学者到中国银川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会议提供膳食、市内交通及参观考察费用;2.中方学者…  相似文献   

6.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文明对话视野中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对话”作为 2 1世纪的时代主题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宗教学界、哲学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 ,立足本国本土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以“全球化”的视野 ,来探讨不同文明传统之间能够在相互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和共存 ,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在文明对话的多元视野中 ,中国伊斯兰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珍视和梳理这一宝贵的文明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8.
提出文明对话的历史背景根据“文明周流”论,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建立的文明都要经过兴起、鼎盛和衰退三个阶段,文明总是在世界各地区周流,没有一个文明能够抗拒历史的冲击长久保持下去。在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始于东方,然后传至西方,建立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衰退后,文明又返回东方,形成了伊朗、中国和印度文明。伊斯兰教兴起后,在短短的两个多世纪内传遍世界。穆斯林几乎把所有西方重要书籍译成阿拉伯文,继承了古希腊文明,并对它们进行理解、消化,使之融入伊斯兰文明之中,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明。文明在最近周期中,从东方又转移…  相似文献   

9.
华涛 《回族研究》2001,(4):39-40
1995年 3月 1 2 -1 4日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文明对话 :伊斯兰教与儒教”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简称“回儒对话”国际学术讨论会。马来西亚国内有约千人参加讨论会 ,一些国际知名学者也应邀出席。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 ,儒教被认为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信仰 ,所以回儒对话实际上就是伊斯兰教文化群体与中华儒家文化群体的对话。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次举行如此规模的文化、宗教对话会议 ,受到马国内各界的重视和欢迎 ,同时会议虽然不是政府出面组织的 ,但政府的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言 ,使会议具有了明显的官方合法性。马来西…  相似文献   

10.
王岱舆提出的“天命三品”论是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目前还无学人探讨。“天命三品”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原创价值,而且对当今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启迪意义。本文从“天命三品”论的理论大框架,对“天命三品”论的初步思考,“天命三品”论对当今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具有中国伊斯兰教本土特质的理论展开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旨在挖掘其对文明对话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俊 《回族研究》2002,(4):34-37
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都属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文化之列,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二者同属东方,相互毗邻,共处千年,同盛同衰,有着非常相近的内在精神和极其相似的历史命运。在新的世纪,中伊两大文化的对话交流将会日益加深,因为两大文化在对话交流方面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动力。 一、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中伊两大文化有着共同的任务和一致的利益,深化双方的对话交流,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 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没有任何历史的积怨,而今又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群,有  相似文献   

12.
"以儒诠经"活动及其对当代文明对话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良 《回族研究》2005,(4):101-106
"以儒诠经"活动是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以儒诠经"者都是学贯东西的大师级的学者,对其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儒诠经"的尝试对当前的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为我们当代学人进行文明对话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与文明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平 《回族研究》2002,(4):31-33
从本质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当今世界存有许多种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同的一面。然而,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其实还有许多共同、共通之处。文明之间的“不同”,其实无非是“大同小异”,至多是“大同大异”罢了,前提却依然有很多的“相同”。除此之外,不同文明之间还必定有许多关联之处、互相借鉴之处,所以文明的“求同存异”与人类的“和平共处”便有了基础。 严格地讲,真正的文明本来不会发生冲突。因此,从根本上说文明之间是可以对话、并存和融合的,而文明之间的冲突必定是细枝末节之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非常引人瞩目,并引起广泛的论争。亨廷顿教授指出:“文明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文明冲突的最根本因素是宗教因素和与宗教联系的种族因素;冷战后的今天,文明的冲突就将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上。”他过分看重现象,过分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文明对话的基础是对其他文明的平等、宽容、广泛的理解和研究态度。但从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探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困局,“师夷长技以制夷“,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头等大事,因此,大家的眼睛始终盯着希腊-罗马传统的欧美文明,急于理解和研究他们。长此以往,也就自然而然地忽略了、甚至拒绝理解其他非西方文明。综观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大家鸿儒,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不懂伊斯兰文明、不懂印度文明,更不懂那些较小的文明。他们不屑于了解这些文明。他们对这些文明的傲慢态度不亚于某些西方人士。所以,作为泱泱文明大国,积极加入到世界文明对话的时代潮流中,对世界各个大系文明与亚文明展开深入广泛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的传播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文化的自我表述和对他者的表述,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交流的关键性手段和形式.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影视媒体中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再现,蕴含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视电影、儿童卡通片和动画片的制作和传播中,都不难发现美国影视媒体中包含的复杂而深层的多种权力关系,并且反映出全球化时代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以及与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影视媒体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的塑造和表现过程的考察、分析,我们更能认识到不同文明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国情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既认同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又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在认同中容多样、在多样中求认同的格局。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穆斯林文化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更需要与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为实现建立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Following overland and maritime trade routes, early Muslims reached China within a century after the Prophet Muhammad (570–632) lived, when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empires were the superpowers of their day, engaging each other in instances of both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military,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have produced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set the stage for ongo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ivilizations that helped shape world history and continue to influence global affairs today. The arrival of Islam more than 1200 years ago also resulted in a sizeable Muslim minority population in China, wh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two civilizations: sometimes a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sometimes as political pawns. The following i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Islamic relations, including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involvement by China’s internal Muslim populations, with a survey of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everal Muslim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在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岱舆、刘智等学通四教的著名学者,他们在促进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代云南回族学者马德新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不同关怀、共同之处和回族穆斯林的两种关怀和双重认同几个方面论述了马德新的学术思想,对当今回族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