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桂敏 《社科纵横》2009,24(10):110-111
众所周知,作家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正确认识作家创作不仅为读者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初学写作者提供帮助。笔者以为,作家创作是“意”与“物”的契合,是作家独特的艺术感受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的结合。没有随意之所之到处漫游的“意”,作家就创作不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没有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能力,作家创作就缺乏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没有作家自己的判断,作家创作就没有自己的特色;作家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形不成自己的风格;作家不能始终独创新意,作家创作就不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
任卫平 《日本研究》2011,(2):99-102
横光利一(1898-1947)是位毕生都致力于革新小说创作的文学作家。也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诗人。他的作品都充满清新,前卫的色彩,使得他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名。《天使》(1935)就是这样一部引人注目的反映时代的小说。细腻的心理表现是横光利一小说的独特之处,独特的创作形式及表现特色是横光利一小说中最特别的称之为超凡脱俗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天使》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试论赵树理的文学模式刘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成功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我们今天对他的作品作何评价,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当时惊人的读者数量。因而,反思与总结赵树理的创作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考查一个作家的创作,不外乎从两个角度─—写...  相似文献   

5.
郭茂全 《唐都学刊》2012,28(1):30-34
陈忠实的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展示其长篇小说《白鹿原》艺术生成过程的重要文本。本创作手记从创作发生、构思与物化等基本阶段出发,不仅揭示了《白鹿原》的创作过程、创作理念以及审美追求,还表现了作家丰富真挚的情感世界,并以其独具的情感内蕴与话语特色成为创作手记中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6.
北京文学的多民族性王光对于居京的作家来说,北京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与创作的特定文化环境氛围;对于北京来说,居京作家则以他们的创作,参与了北京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学的创造。北京作家不仅仅在文学观念、创作风格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民族背景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北京自...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的再创作宋德胤再创作是属于作家文学的范围的,但是,再创作却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交融结合的结晶。我们知道,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马克思在论及希腊神话时说:"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幻想的基...  相似文献   

8.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08,23(6):105-106
余华的小说叙事以其超凡脱俗的先锋叙事完成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裸露与颠覆.小说从虚构入手,以心理现实为基础,构建起了一个荒诞、混乱、陌生的幻觉世界;并以偶然性作为叙事的基本链条,形成其作品内在的隐喻结构;通过个性化叙事语言,尤其是比喻手法的使用来呈现作者对于世界的独特感知;而这些叙事特点既来自于作家独特的创作观,也与中西方作家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当五四新文学以崭新的风姿和异乎传统的独特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五四作家群体创作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追求真诚、崇尚理性,表现“人的文学”这种体现人文精神的创作思想,已成为五四作家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显著特征。一五四作家创作观念上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本质上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这场运动中,虽然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但是毋庸置疑,科学与民主才是其中最鲜明的主旋律,它是我国近代、现代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基石。科学与民主是划破西方中世纪黑暗夜空…  相似文献   

10.
小说创作新格局中的“知青作家”代吕智敏新时期以来,北京文坛上已经呈现出“五世同堂”的盛况。专以小说而论,前几代作家虽然还有的宝刀不老,笔力正健,但其作为一代的总体创作优势毕竟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涌现出的新生代作家虽然已显示出初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茅盾的艺术思维特点在于:把人作为艺术思维的中心,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密切结合与交互作用中实现创作的社会要求与艺术要求,以及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宏观把握的整体性“立体思维”。茅盾用全新的文学观念把握形象创造规律,确立人在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对于拨正新文学的创作方向有重要意义,其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散文大都属于随笔(也称絮语散文)。随笔这一以夹叙夹议为主要特点的散文样式在五四以后十分流行。它特别注重作家独特的感悟,因此是最具个性特点的文体。张爱玲的随笔既非周作人随笔的平和淡雅,也无林语堂的幽默闲适,更没有梁实秋的雍容和冲淡。她的随笔,综合了小说化散文的细腻,思辨散文的敏锐,杂文的含蓄而犀利。文字上又有近平诗化散文的精美和凝炼。所以,很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想就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创作高峰期的散文作品谈谈它的创作基调。任何作品的创作基调总是与作家特定的心态和  相似文献   

13.
澳门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有赖于实力强劲的本土作家和离岸作家的辛勤耕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校园文学、女性文学和本土都市文学三大板块。在这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的澳门散文创作的主题追求上,除了反映当代颇具特色的澳门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外,还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像磁场似地吸引着澳门作家,使澳门散文在母体文化培育下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由于澳门作家在平静的社会中生活,使他们的创作心境也极为平静,澳门散文总体上表现出平和闲静的艺术风格,犹如品茗谈心,抒发情怀,波澜不兴,但却极有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艺术对象的地域化——论京味小说的艺术特征》一文中,曾经对京味小说表现于创作客体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就其表现于主体创作视角方面的特征再做些具体的阐述. 我这里所说的视角,并非指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具体叙述角度,而是指创作主体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特定的总体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作家从整体上把握生活的基本方式——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对其在生活中发现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审视烛照的时候,就会将普遍地、有机联系着地存在于该本质方面的基因全部激活起来,诱发出来,使其由隐而显,从幕后走到台前上来.这种独特的透视生活、调动生活的力量就是视角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由迅疾转向平缓,文学创作也由纷繁走向稳健。短篇小说的作者们率先感应时代,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反应出作家新的创作特点:一、视点下沉———风云人物退场,平民百姓占据主角位置。二、重心偏移———外在行为淡化。重点揭示国人心态的错位。三、流派溶解———大小作家各行其道,现实主义悄然回流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体验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一个具体作家来说,没有艺术体验,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探讨曹禺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对研究曹禺的创作特征及创作心理有重大作用。曹禺的艺术体验主要包括作家的童年体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极大开阔了曹禺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作家的创作题材,影响到曹禺创作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8.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作家导找适宜于自己创作的外部条件的过程是建构创作的自我坐标系统的过程,并以大量创作实践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李渔拟话本篇首诗词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翎 《求是学刊》2003,30(4):92-95
李渔拟话本的篇首诗 ,较之话本及早期拟话本 ,其随意性不见了 ,而代之以功能性的明确———概括主题 ;较之话本及早期拟话本 ,篇首诗被作者忽略的情况不见了 ,而代之以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成为全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