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新闻是党报、特别是党委机关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及时地把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以新闻的形式简明、扼要的也最广泛地与广大群众见面,报纸的“上情下达”职能必不可少.但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几乎是千会一“套”,写得如同会议“简报”,这就失去了众多读者,起不到会议新闻的应有作用.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写好会议新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确定的几点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鸣 《中州学刊》2005,(4):179-181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2005年9月22日-24日,全国社科联协作会议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古都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多名社科联代表及社科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志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张西明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揭示了英国威逼利诱中国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的经过,无论是会议地点、中方代表的选定,还是西藏代表是否有权参加会议,都由英国单方决定,凸显了英帝国主义的强权主义和霸权政治;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孱弱无力。文中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会议召开前后,广大民众就南北政府参会代表资格问题和鲁案直接交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议论,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行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对会议前后的民众舆论和国民外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表现了其对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事实表明,在华盛顿会议前后,孙中山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对国民外交的大力支持以及民众对广州国民政府的认同和拥护,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破产债权人会议是破产程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机构,破产法对其组成、职权范围、议事原则等方面作了相当大篇幅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破产债权人会议制度仍然存在自相矛盾及难以操作的地方,对于表决机制的规定亦不够具体、明确,亟需完善。本文将通过分析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会议表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寻找出固有的制度瑕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表决程序、表决方式、表决结果统计方法等几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完善破产债权人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召开曼谷会议,会议呼吁应尽早完成WTO新一轮谈判,并讨论了反恐等重要问题。会后引发了关于APEC改变性质的一些议论。作者认为应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坚持APEC经济论坛性质,求得亚太经济平衡发展。中国通过参加这次会议使自己在APEC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调和各方立场,通过出色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打破了美国使会议无果而终的企图。这次会议不仅使印度支那和平得以实现,缓和了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而且也使中国南部边境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中国代表团还抓住机会,积极展开灵活的外交活动,使中英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善,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关系,并打开了日后长达十几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大门,使中美两国有了一个直接的正式沟通渠道。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是中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四川社科界》2004,(8):31-31
7月7日下午州委召开122次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州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哈小华就全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及我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了汇报,他说: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社科工作。在州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的指导下,我州社科工  相似文献   

10.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期举行的一次讨论武帝时期政策得失的会议。据《盐铁论·杂论》载 ,参加这次会议的贤良、文学共有茂陵唐生、鲁国万生等 6 0余人 ,这些人于《汉书》中无传 ,其人其事已不可详考。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经考证认为魏相是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之一。其立说中颇有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施行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庭前会议程序,其中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内容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对庭前会议司法实践的实证研究表明庭前会议程序本身还存在法规模糊、制度欠缺等问题,其中对于非法证据的处理更是争议的焦点。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有关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条款,考察了司法实践情况以及法学理论界的不同观点,从我国当前刑事司法体系发展阶段及特点出发,提出除控辩双方争议较大的情况以外,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原则上应当在庭前会议中解决,同时法律法规应明确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决定的效力。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活动 ,外交决策层就联合国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提出了多个方案 ,而将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作为参与筹建联合国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国民政府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采取务实的方针。至旧金山会议中国的大国地位已基本确立之时 ,中国代表团才更多地关注联合国的组织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九十多年前的西姆拉会议是英国逼迫初生的民国政府参加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是英国实施其调整后的侵藏政策的产物。中国政府在会议的议程、地点、方式和西藏地方代表的地位问题上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力图维护国家主权。西藏代表在会上的名称、权限、地位,要由中英在会前多次“磋商”的事实充分说明西藏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在红军东征期间召开的晋西会议,是继瓦窑保会议之后,我党战略思想转变过程中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对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讨论并制定了我党当时的战略方针以及统一战线方针.这些方针的制定对我党及红军的战略大转变,以及未来的抗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 ,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也作出了改进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决定 ,对新闻媒体做好主流新闻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地市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会议报道任务多 ,会议消息所占比例较大 ,将一些重要会议精神及时准确地传达下去 ,这是地市党报的职责。但一些地市党报没能把握好报道尺度和角度 ,报道形式单一 ,程序性报道过多 ,许多指导性和可读性强、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却没能得到充分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村民会议几个问题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鸣  王林 《江汉论坛》2005,(10):73-75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是否有权参加或列席村民会议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允许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全程参加村民会议,当村民会议所议事项仅仅有关村民经济利益的分配和调节之时,应当允许其发表意见和参与表决。合法有效的村委会选举大会与合法有效的村民会议不是一回事情,选举村委会不一定要召开村民会议,补选村委会成员也是如此,因此不应当把选举村委会和补选村委会成员列为村民会议的职权。村民会议是否应当召开和应当如何召开,取决于村民而不是村委会,在村委会不依法行事和尊重多数村民意愿的情况下,村民应当可以自行召开村民会议并确定会议的议题和议程。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名称确定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要是想请各县区的主管书记和大专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党委,开发区、市直机关工委的负责同志带队参加,体现了市委对于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是格外重视的。也体现了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宣传思想工作同其它方面的各项工作一样,任务十分繁重艰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刚才,新英部长  相似文献   

18.
公民会议是落实协商民主理念最基本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平等、公开、透明和尊重的原则下,依照严格的程序,公民会议为不同观点的沟通和辩论提供了一个对话性的公共论坛.通过公民会议的参与,普通公民不但会加深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有效的公民参与形式,公民会议对我国扩大公共参与、拓宽民意渠道和完善民主决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30年 10月下旬,毛泽东在江西新余罗坊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的联席会议,即罗坊会议。这次会议所探讨解决的问题,关系到红一方面军、江西省行委思想、政治路线的根本转变,关系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是一次具有决策性的重要会议,在党史、军史上的历史地位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耿显家 《东岳论丛》2019,40(5):40-47
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以给林彪复信的形式,回答了红四军党内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白砂会议前后,林彪给毛泽东写过几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的这封信是回复林彪的哪封信?由于原始档案的缺失,现有的历史著述对上述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表述,一种说林彪给毛泽东的信出现在白砂会议前几个小时,毛泽东在会议上公开了这封对朱德充满攻击的信;一种说林彪给毛泽东的信出现在白砂会议结束后的当晚;还有一种是说林彪在会前会后各给毛泽东写过一封信。通过对白砂会议前后基本史实的梳理、考辨,我们不难发现,林彪写给毛泽东的信是在白砂会议结束之后;而当前各种著述所引用的林彪信件,虽内容各异,但大多也出自于同一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