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纪念著名的意大利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马尔蒂诺·马尔蒂尼(中文名为卫匡国)逝世三百二十周年,1981年10月9-11日将在马尔蒂尼的故乡特兰托举行一次国际会议.马尔蒂诺·马尔蒂尼于1614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1640年偕二十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到东方传教,1661年在杭州病逝.其间曾两度来华.马尔蒂尼的主要汉文著作有:《天主理证》  相似文献   

2.
王海鹏 《唐都学刊》2008,24(6):102-104
明清时期来华耶稣会士为了推动传教事业的发展,对中国风俗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中国风俗观.耶稣会士对中国风俗的认知不仅制约着其传教活动的开展,而且对当时西方中国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英国对汉学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初三个新教传教士开始的:乔舒亚·马什曼(1768-1837),他在印度传教,先研究印度语言学,后来研究汉语,发表了大量研究汉语的著作,其中包括圣经的中译本;罗伯特·莫里森(1782-1834),他是伦敦传教协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代表,对汉语研究有所贡献,出版过一本汉语语法和字典;沃尔特·梅德赫斯特(1796-1857),他在东方作过广泛旅行,学  相似文献   

4.
周韬 《创新》2009,3(2):19-2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稣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当时,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重商”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轻商”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稣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商教一体”与“科教一体”。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在中国改换儒服通常被视为传教士“合儒”政策的表现之一 ,但利氏此举并非其个人独创 ,早在半个世纪前 ,耶稣会远东传教事业的开创者沙勿略及其同事就在日本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并随即引发了日本版的“礼仪之争”。无独有偶 ,印度的耶稣会士也面临同样的选择与争议。对这一普遍现象的探讨不仅可以揭示出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而且会对今天日趋严重的文化或文明冲突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文化史上 ,基督教的传入及其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 ,决定了基督教在 16世纪中叶传入日本。  一、耶稣会的性格  葡萄牙语 Christao的音译读作吉列支丹 ,是基督教初传日本时日本人对传教士及基督教的通称。当时 ,根据发音还用几利紫旦、贵理志端等汉字来读写。禁教令施行后还写作鬼利至端、贵理死贪等。 16 80年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即位后 ,因讳“吉”字 ,故又读成“切支丹”,后一直沿袭至明治初期。  在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成立的耶稣会 ,15 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依纳爵·罗耀拉出头组成 …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来华传教士为了推动传教事业的发展,十分注重对中国社会风俗的考察。传教士对中国风俗的考察和研究,是其了解中国国情、探索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西方中国观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复杂的原因,传教士对中国风俗的考察、认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诚,字实斋,又名让·弗朗索瓦·热比隆,由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于1687年来我国传教。张诚博学多识,尤精于数学,被康熙委任为宫廷教师。在华期间,他与传教士白晋著成《实用几何学》,编成《满文字典》四卷,还为康熙用汉、满两种文字编译几何、三角、天文、哲学教本多种,为“西学中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689年,沙皇俄国对我西北边陲屡次侵犯,酿成边界事端。中俄两国政府议定进行边界谈判。张诚被委以重任,与荷兰籍传教土徐日升充当这次谈判的中方拉丁语翻译。康熙皇帝为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授于他们二品顶戴,赐黄马褂,还特意嘱咐钦  相似文献   

9.
沟通中俄文化的使者──记十九世纪来华的俄国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史上,随俄国传教士团来华的俄国医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拟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同仁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 早在1711年,清朝理藩院在准许俄国传教士团换班时,便要求俄国派一名外科良医随传教士团一起前来中国①。 1715年俄历12月 2日,彼得一世下令派遣彼得堡医院外科医生英国人托马斯·加文随洛伦茨·朝格一起前往中国②。这是俄国政府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个医生。在此之后,俄国政府又于1719年6月初,决定派遣英国人医生约翰·贝尔随俄国特命使臣列夫·伊斯梅洛夫(旧译伊兹迈洛夫)前往中国③。…  相似文献   

10.
新航路开辟后,葡、西、荷、英等西方商业殖民势力纷纷涌向东方,天主教传教士亦随之而来。天主教会依靠的主要力量,1540年成立的耶酥会,也把东方作为传道布道的主要对象。耶酥会士最早到日本是1549年,在日本活动将近一个世纪。本文试图从耶酥会士在日活动情况、特点及其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略作阐述,并为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探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进入正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商业殖民活动与耶酥会传教活动关系作一说明,因为两者关系直接影响到耶酥会在日本的进程。葡萄牙是殖民势力先锋。自达·伽马时起,葡萄牙向外发展对都打十字旗,祈祷给商业带来巨利并与称霸地中海的回教徒作战。罗马教庭认可了葡萄牙  相似文献   

11.
王萌 《社科纵横》2014,(12):149-151
明代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面对佛教的竞争,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采取了批评佛教的传教策略。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明代末年发起对的理学清算浪潮,为传教士的斥佛提供了学术背景;二是佛教管理混乱,时有僧人行不法之事;三是天主教与佛教的教义相悖,无法调和。以上三点,为传教士抨击佛教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有"国王数学家"美誉的法籍耶稣会士到中国清廷至今,法国的汉学研究逐步从早期传教士汉学迈入专业汉学的阶段。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530年由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1814年11月29日,法王路易十八颁令,在法兰西学院设立"汉文、鞑靼文、满文语言与文学讲座",这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学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作家陈继儒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继儒是晚明重要的小品文作家,当时影响很大。“惟明之中晚,士名噪当时者,前无若李卓吾,后无若陈仲醇。”(清初包《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序》)数十年来小品作家几乎无人问津,现在应当对陈继儒作些必要的研究。生平·思想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  相似文献   

14.
<正> 中法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法国教士受罗马教皇派遣来中国。最先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要算龙居谋,他1248年来中国,当时是出使蒙古。最先出使汁巴利克(今北京在元时的称呼)的法国教士是巴黎大学教授尼克拉·古马诺斯,据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考证,他可能是被派来考察炸药在战争中的应用的。如系这样,居克拉·古马诺斯使元则为中法科技交流的嚆失。后来,因中亚细亚的战争,交流阻断,其后约200年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大批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为确保在华传教成功,面对汉语教师匮乏、教学语言不通等诸多困境,他们除沿袭传统的看图识字法之外,结合汉字自身特点以及西方音韵学等相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西方人的汉语学习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对来华耶稣会士汉语学习方法的进行归纳和分析,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景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中西宗教的接触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17世纪,耶稣会会士把他们对中国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阐释带回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天主教教会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传人的限度的讨论(著名的“礼仪”与“术语”之争)中,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一个本应在中国思想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震聋发瞆的口号一直被忽视着,也从未有人加以分析。这就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开教“三大柱石”人物之一的徐光启提出的“补儒易佛”。万历四十年(1612),在《泰西水法序》一文中,徐光启说:“余谓其教(指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四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著名的《辩学章疏》中,针对沈漼排斥耶稣会士传教的上疏,他又一次提出天主教与儒学、佛教的关系问题,对“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18.
程文 《日本研究》2003,(4):87-93
16世纪中叶 ,在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之下 ,耶稣会传教士渡日传教 ,将天主教及西方文化一并传入日本 ,打破了日本传统的亚洲文化圈内的文化交流模式 ,拉开了日欧之间东西方文化相互接触、碰撞与交流的序幕。  日本当时正处于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战国时代末期。尽管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但经过长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历经佛、儒两教的文化洗礼 ,已经积淀了深厚的具有自身独特性格的东方文化底蕴。而天主教作为完全异质于东方文化的外来文化 ,在日本社会世俗权利的影响下 ,走过了悲喜交加、跌宕起伏的艰难传教历程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随…  相似文献   

19.
王薇 《求是学刊》2005,32(3):117-121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商人、士兵、官吏和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调查中国国情。其中传教士的表现尤为突出。明代西方传教士调查中国国情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所获得的情报或用于在中国的传教实践之中,或汇集起来传回欧洲。这既对他们在中国的传教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东学西渐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十五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因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六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