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6,(6):137-151
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概念不同于两汉,不但指国家礼仪制度和法律,还包括家礼和家法。与礼法概念相同的还有"礼律"。礼律并列的概念更是直接地反映了礼法的结合。礼法初步结合大致发生在汉末三国,紧密结合发生在魏晋以及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以后。礼法紧密结合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二者在思想认识、法律制定、司法实践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紧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结合区别于前代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礼制执行的刚性化,刑事案件中的礼法结合,不因礼废法,法不离礼独行几个方面。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无论在礼制发展史还是法律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此以后,这个有机体就变得牢不可破,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进程巾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人们审美活动的领域空前扩大,审美感受的能力大大加强,对自然美的认识日渐深入;“畅神”说的出现,标志着自然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畅神”说的提出中国古代的自然美理论,可溯源至先秦时的“比德”说。儒家学派“知者乐水,仁是乐山”的“比德”审美观,反映了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理性认识。“比德”说是指:自然物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与人“比德”,即可从中意会到审美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的院重点课题多卷本“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继《夏商社会生活史》和《元代社会生活史》之后,今年又出版了另外三卷:《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诚等著)和《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亭     
我国古代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类型,其中的“亭”在周朝便有记载。那时的亭是边防要地的保垒和岗哨。古代称之为“亭戍”和“亭候”。后来,亭逐渐失去了上述作用。《园治·亭》一书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流行也。”这便是说亭是供游人休息游览用的,这是亭的一个历史性演变。自魏晋南北朝时,供替亭制而起  相似文献   

5.
曹操所开创的曹魏政权很快就衰败了。衰败的重要原因是:自曹丕即位之后,就对宗族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兄弟相猜”,将权柄“拱手以授之他人”(王夫之《读通鉴论》),结果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当然,这种情况虽始于曹丕,但因是建国之初,魏武帝的威名和影响还在,所以当时还看不出严重的后果,到魏明帝曹睿当政时,情况就逐步严重了。曹睿  相似文献   

6.
“否定之否定”,经过恩格斯的科学论证,本来已经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哲学界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就有用“否定肯定”来代替它的倾向;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实际上已经取消了这条规律。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不要这条规律,就成了问题。然而,只要读完恩格斯为了驳斥杜林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否定之否定”的攻击而作的论述,就会认为任何取消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怎样认识“否定之否定”的…  相似文献   

7.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一套“轻松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话》。全书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近代、现代十卷。以故事的形式,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依据文学史最新评价,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文...  相似文献   

8.
“民”告“官”案件即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民”告“官”案件的受案范围大致是以下8个方面。1.行政处罚。所谓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犯有轻微违法行为而尚不够刑  相似文献   

9.
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后就逐步被中国化,这在学术界几无异议,但是,对于佛教为什么会中国化,是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以往学术界谈得不多,至于从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相互关系的角度去探讨佛教中国化问题,前人尤少涉及。本文拟从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的某些特点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并借此就教于学术界。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就开始了。东汉人之看佛教,多视之为神仙方术。本来与“羽化升仙”格格不入的“涅槃”,被理解成“炼精神而不已,以至于无为,而得为佛”(袁彦伯《后汉纪》);以“空”、“无我”等思想为理论基石而创立佛教的释迦自身,被描绘成“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牟子理惑论》)、“蹈火不烧、履刃不伤”(《牟子理惑论》)的“神人”“至人”;本义为“无生”的阿罗汉,也成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  相似文献   

10.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的儒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一方面“章句之学”大兴,涌现出许多校注、训诂、解经的经学大师;另一方面“义理之学”迅速发展,注重探讨圣贤的“微言大义”,推阐发扬,试图探求“大道”,应用于现实,产生了一批活跃于政坛、名噪一时的儒学家。 但是,在汉代儒学兴盛的同时,即孕育着危机,所以,到东汉时,儒学迅速衰微,“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传》)以至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蔓延,主宰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对儒学几乎有取而代之之势。儒学从“独尊”地位跌落下来。  相似文献   

11.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说文》此段,已被人们奉为公字的经典性定义,似乎许慎与韩非的解释完全一致。其实,韩非之说并无“平分”之意,《说文》这段话里,并存着公字的两种不同涵义。《说文》的“公,平分也”,是公平不偏之意,其反义词‘私”,是指偏阿不正,《广雅》训“公”为“正”是其义。这是古代“公”字的一种涵义——道德涵义。而韩非说的“背私谓之公”,没有“平分”、及平的意思,它指的是“上下之别异”,“公”指国君公其所代表的“公室”、“公家”——政府,“私”指私人,这是古代公字的另一种涵义——政治涵义。《尔雅》训“公”为“君”,就是专指这种涵义而说的。《尔雅》与《广雅》各执公字的一种古义,《说文》则把这两种不同古义混为一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与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照抄不误,未予甄别。今据古籍资料,试为辨析,以就正于古汉语诸方家。  相似文献   

12.
5月25日,第68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侯孝贤捧回了最佳导演奖,尽管《刺客聂隐娘》未能摘走“金棕榈”,但这部十年磨一剑的影片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影片已经定档8月27日全国公映,备受期待. 有地心引力的武侠 《刺客聂隐娘》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讲述了聂隐娘幼时被一道姑掳走,过了13年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传奇女侠的故事. 从大学时阅读唐人小说“立志要当导演,而且就要拍武侠片”,再到撰写剧本并最终完成《刺客聂隐娘》的拍摄,侯孝贤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撷取出剧本框架,辗转于武当山、神农架、台湾、日本进行实景拍摄,侯孝贤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构筑着心中的江湖.  相似文献   

13.
《罗斯法典》既是古罗斯的一部法律文献,又是它的一座历史丰碑。俄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曾把《罗斯法典》比作“一面好的但是碎了的镜子呗。无论它“破碎”与否,都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也可能不够完整,不够全面,但如果能加以深入分析,是不难窥出当时社会的基本梗概。为此研究《罗斯法典》产生的社会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关于《罗斯法典》的版本,是研究《罗斯法典》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法典财产生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版本问题也很复杂。《罗斯法典》最初并不…  相似文献   

14.
居住权与中国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丽君 《社科纵横》2005,20(6):128-129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为欧陆各国民法典所承袭,全国人大法工委《物权法(草案)》首次在中国规定了“居住权”,但学界对中国的“居住权”制度的法律取舍颇有争议,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法律实践而言,确立“居住权”制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法律至上”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人和拓进,“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由开始时人们小心翼翼的谈论①,成为目下法学界和一切倾向于实行法治的人士之共识。然而,任何一个概念,只有把其置于特定的论域中才有效,否则,便只能适得其反。“法律至上”这一概念也不例外。那么,“法律至上”的论域是指什么?他与“主体至上”是何种关系?这是本文拟探讨的两个论题。一、法律至上的几个论域所谓“论域”,是指一个概念或一个结论所能适用的具体时空范围。法律至上必须符合其合理的论域,否则,这一结论便会产生负面的后果。比如在我国,有些学者因…  相似文献   

16.
“倭国乱”时间考索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李纯蛟中国汉朝时,在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了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载,海内外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西晋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说明“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一,滥觞于秦汉,源于皇帝的诏敕,近似于“追加法”,起着“会通适变”、“因时制宜”和补常法、成制不足的作用。其次概述了自秦汉至隋“格’的递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萌生阶段、西晋为初创阶段、北朝为发展阶段、隋代为成熟阶段的初期。初步论证北魏“以格代科”应在宣武帝统治时期,以补《唐六典》注和日本内田智雄说。  相似文献   

18.
南朝鲜于1986年底制定了科学技术长期计划,把1987年称为“科学技术长期计划的元年”,提出了所谓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战略新转移,并野心勃勃地声称到2000年“要进入世界先进经济中心”,跨入“十大技术先进国行列”。为此,南朝鲜政府1986年以来一再修正科研经费投资计划,提出到2000年要使科学研究经费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修正了原订的2.5%和3.1%),从而将大大超过先进工业国的3%。《韩国经济新闻》曾在这几年组织过多次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一系列有关政策讨论会,并发表过许多文章,论述科技开发战略、科技发展方向和速度、科技体制和投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现摘要译介如下。(译文所引材料自1986年12月至1989年6月)  相似文献   

19.
唐代经学是我国经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唐代经学的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因而,对唐代经学的研究,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唐代经学的流布与变迁,必须首先探讨经学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才能有效地、科学地把握唐代经学的演变趋势及其历史地位。《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对我国经学的发展过程、特点作出了概括:“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总序》认为,我国2000年的经学“凡六变”,而唐代经学正处在魏晋南北朝至北宋庆历时期的第二变之中。总括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最负盛名的理论。“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系。”对于“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有人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诡辩论,而笔者认为“白马非马”论集中地反映了公孙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白马非马”命题的真正含义 《白马论》的中心思想是论证“白马非马”。由于对“白马非马”的“非”字理解不同,也就直接影响到对公孙龙的哲学思想的评价。我认为,对“非”字不能仅从语词上加以解释,而应通览《白马论》全篇,着眼于公孙龙对“白马非马”所作的具体分析。“非”字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