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宁欣:何先生,您从中国社会史研究入手,在七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中把自己的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真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在您的学术研究中,您对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社会史研究的走向都有自己独到而执著的见解,能就这方面谈谈您的想法吗?  相似文献   

2.
“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专栏,本期和读者见面了。它开辟得迟了一点,总算是多了一块园地。相信在史学界的支持和培育下,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专栏,开出容易,坚持下去不易,出新则难,能为大家所喜爱则更难。这要靠学术界的支持。本期我们发表了张岂之和彭树智教授的文章和几位史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组笔谈,作为导言,以后的正文还要靠更多的专家作下去。欢迎惠寄您的新作,希望听到您的批评和建议,以求把这个专栏办好,我们将为此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3.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有客夜访“四毋斋”,一杯清茶,几句寒暄之后,话题很快转到学术研究上来。 客问,近些年来,您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奴隶社会”。现我提出一些疑义向您请教,不知可否? 答:好!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是史学界的老大难题,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我愿与包括您在内的众多有志者共同探讨此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亮  杜学霞 《理论界》2007,(11):177-178
1940年是中国抗战史学发展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土地上形成了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即国统区抗战史学、解放区抗战史学、沦陷区抗战史学。三大区域的史学家在抗日救亡旗帜下实现了联合与团结。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埋首于学术研究,取得了抗战史学的重大成就,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壮丽的一章。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对我们刊物的评价和建议。请将以下问卷填妥后寄至: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学术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50),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对我们刊物的评价和建议。请将以下问卷填妥后寄至: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学术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50),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对我们刊物的评价和建议。请将以下问卷填妥后寄至: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学术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50),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学术期刊的普遍创办为现代学者迅速将研究成果公布出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使学术成果交流日趋便捷化.以通信的形式论学并在学术期刊上将这些论学书函加以刊载,借以促进学术界同人对学术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近代以来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现代学术期刊之创办及发行,对促成学术讨论风气、强化学术研究气氛、深化学术研究并促进不同学术流派间之竞争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建构了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钱穆史学思想有几个特点:一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史心“论、“古史层累地遗失“论。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经国济世“的精神。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史观“、“生命史观“、“变化史观“、通史观念等理论。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对我们刊物的评价和建议。请将以下问卷填妥后寄至: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学术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50),或(Fax)020-83846177。  相似文献   

12.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高建平研究员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高老师,我查了一下近年来您发表的文章,有些讨论中国古代画论,有些论述西方当代美学,有些谈全球化,还有些讨论国际互联网、图像转向.我想知道,您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设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对我们刊物的评价和建议。请将以下问卷填妥后寄至: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学术研究》杂志社(邮政编码:510050),或(Fax)020-83846177。联系电话:020-83846307、020-83846163,电子邮箱:bjb@gdskl.cn  相似文献   

14.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中国史教授陈学霖六月十二日来函,摘要如下: “我院收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近几期《社会科学》。教授们阅读后,都感到内容丰富,很好地反映了你们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显示了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我很有兴趣地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读者:您好!《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为使我们的刊物能够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听到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的发展,拓延相关领域的视野和深度,一方面应对近现代以来诸前辈学人在利用形象材料研究文史方面的实践成就给予必要的继承和吸收,另一方面须结合当前学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对原有的研究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中国革命》与费正清的史学倾向陈同费正清(1907—1991年)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是他于1986年撰写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在他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这本书基本代表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总体看法,并反...  相似文献   

19.
王老师,您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过极左和动乱的年代,这对一位学者来说可能是意味深长的,也可能会在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留下印记。所以,我想请您谈谈,诸如您的家庭、您的导师、您看过的书,对您触动最大的在哪里,对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学术生涯,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您读到这一期的《学术研究》,可能已经敏感地发现,她从内容到形式,与过去的《学术研究》有所不同。是的,《学术研究》正在探索一条学术性刊物改革的路子,这一期,可以说是一次改革的尝试。《学术研究》办刊80年,是从风风雨雨之中闯过来的。现在,开放改革的春风吹佛中华大地,广东更是得天独厚,成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要在国务院给予更加优越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条件下继续先走一步,为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