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悦 《兰州学刊》2011,(12):127-130
东巴文中存在着大量同形字。这些同形字的产生原因、结构方式、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对东巴文同形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探索东巴文乃至早期文字的原始属性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俄藏黑水城重从体例、注字和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对比分析入手,探讨西夏文字字形构造及声、韵、义的组成,对准确认识西夏文字和研究考证西夏文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表意字是字符表达一定意义的文字。它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有字符所表达的字义, 文字所记录的相应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的语义和字义与所记录的词义 (或语素义 ) 之间的关系———造字理据义。其中, 语义是表意字意义的核心, 是文字的本质。把文字与图符区别开来, 强调表意字的表达功能, 可以避免把文字当语言、把字义当词义、把末流当主流等不恰当释字, 进而正确进行古文字考释。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个大类。它们中间存在两种空隙: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字间空隙就是字和字之间的空隙。这是所有文字必须具备的。任何一种文字体系,在视觉上不可能是不能分解的—个图形或者线条集合,它必须分解成可以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字指在特定的方言区内通行、专门用以记录汉语方言的文字。方言字是按照一定准则确定的,但按照传统准则确定的方言字不能完全适应计算机处理方言的要求。本文提出确定方言用字的数字化准则,这个准则的目的,一是使方言字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二是能够比较方便地处理。同时以重庆方言字为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该准则提出了一些重庆方言字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假借字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英 《殷都学刊》2009,(2):116-120
商代甲骨文中假借字占很大比重,可分为专名假借字和一般假借字.假借字不仅是构成商代汉字体系的重要成分,而且是形声字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试从各个方面对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加以探析,以企对卜辞中假借字以及商代文字体系的性质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睡虎地秦简文字抄写于战国末期至秦代,字体属篆隶,是难得的秦国文字手抄文献.文章根据异写字和异构字的理论,对睡虎地秦简中的异构字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共分析异构字67个(组),异构字的类型5种.睡虎地秦简异构字的探讨,无论对读通简帛文献,还是对汉字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敏  邓章应 《殷都学刊》2023,(2):95-10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字符具有整体性、特异性。字词不对应的根源在于字与字符不等同,即同字异字符、同字符异字现象的存在。同一字符有不同的书写变体,主要表现在笔形和笔画差异、笔画增省、笔画混合变异、构件拆分重组等情况;不同字符则表现在构件数量、构件类型、构件位置互换、构件拆分重组或笔画变异引起构件混同等情况。利用字符同一性判定理论,异写字是同字符的不同书写变体;异构字是不同字符。构件增省和构件位置互换是不同字符,都属于同字异字符。  相似文献   

9.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以下简称"吴简")的文字已是比较成熟的隶书,但是其中仍不乏一些特殊的文字现象。本文从讹变字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吴简中的两个讹变字,揭示了其形成原因,以期对吴简的语言文字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甘露 《兰州学刊》2009,(11):190-193
《创世纪》是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它是早期经典的代表,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该经典中假借字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经典中假借字数量占总字数的50%左右,不少假借字已趋于统一和固定,成为一种造字法;被借字多为单音节字,也可以借双音节字的一个音节,还有借双音节字来表示双音节词的;被借字表示的多为具体实在的意义,而假借字意义则主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19世吴王寿梦接位时,吴国为楚国属国。其后,晋国推行"联吴制楚"战略,成功瓦解了吴、楚联盟,吴始伐楚。在其时晋、楚争霸的战略态势中,晋国为巩固所获取的战略利益,紧紧地拉住吴国。为此,晋国多次主持盟会,邀请吴国参加,同时让晋国集团内的其他诸国"会吴"。吴国在这一时期,对晋国集团组织的盟会等事务,却显得冷淡与消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孟修祥 《云梦学刊》2003,24(5):9-13
汉诗大抵包括楚歌、乐府、文人五言诗。楚歌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实无区别;乐府中的部分作品变化楚辞而创为三言体;文人五言诗“风神或近楚《骚》”。艺术情调上,楚歌本身就具有哀怨悲凉的情调,而屈、宋又把这种悲凉之音加之以更为深沉的内涵,形成“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汉代下层文人的人生悲剧命运,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认同楚辞的创作倾向。从而使这种情调在汉代的楚歌、乐府与文人五言诗中再度复现。  相似文献   

13.
《招魂》系屈原在楚怀王死后为怀王招魂所作。“幸而得脱”隐喻怀王囚秦时曾逃脱一次,“修门”是寝宫之门,庐江在湖北宜城北。《招魂》乱辞描述游猎场景,意在劝谏顷襄王勿沉缅淫猎,应以国事为重。  相似文献   

14.
唐英 《云梦学刊》2006,27(1):51-54
关于《九歌》的直接源头,有各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有《诗经》说,楚地民歌说,远古神话说。事实上,这些说法都只概括了直接源头里的某个因素,具有片面性。通过从内容、形式、角色及香草的象征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真正的直接源头是完整的楚地祭祀仪式。《九歌》是楚地原始文化与作者个体怨愤结合而喷薄出的美丽花朵,它具有祭祀与祭事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5.
夏大兆 《北方论丛》2020,(1):5-15,66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是战国时期的三晋地区,《诗》学传授研读活动都是极为活跃的,我们认为,安大简《诗经》极有可能是流行于晋地的而由楚人抄写的一个摘编本。  相似文献   

16.
约楚怀王二十九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两东门”指汉北沦陷的两城市的东门,“九年不复”指九年没有复用。屈原未去陵阳九年,被逐期间(约一年)时刻希望返郢复用。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屈原作品《九章·抽思》的创作时间,历来颇多争议。此文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论证了作于顷襄王十九年楚割让汉北给秦之后。  相似文献   

19.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国语》、《战国策》、《荀子》、《商君书》、《史记》等文献中,比较研究出楚怀王末年的庄之乱即越人之乱,《史记》记载的“东地兵”即越人军队,从而得出庄率领越人军队自楚王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