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物理事实和感受质之间关系是心灵哲学的争点之一,涉及感受质是否可以进行物理还原、是否存在解释鸿沟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红色”这一既具有物理客观性,又可以作为人的感受质存在的对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后天物理主义的视角下,可量化的客观“红色”和作为感受质的“红色”的先天同一关系被拆解开,前者作为外部世界的物理事实,后者作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神经过程,进而使后者可以被还原为物理状态,从而保障了物理主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柳海涛 《兰州学刊》2014,(12):31-35
物理主义以物理/非物理的标准看待世界,试图解释心灵如何能够是物理的,但对什么是"物理的"并不明确,这使它内在地包含着不融贯性因素。若以心理/非心理为划分,心身关系就是解释心灵是否最终依赖于非心理现象,但它蕴含着心理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在根本上并非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从内在的方面讲,主流的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无法解决因果排除难题,难以说明心理事物的因果有效性。从外在的方面讲,基于克里普克原则的新二元论质疑现有的一切物理主义形态。以"构成"范畴为核心的新物理主义,不仅能根据其发现的可多样构成性来为物理主义辩护,还可以转化利用克里普克原则对心理事物的因果效力的独特性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非还原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它企图避免传统物理主义所无法避免的还原论困境。本文考察了非还原物理主义思潮的起源与理论特征,并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理论陷入困境的根源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5.
马尔科姆难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如何看待心理因果性与还原论的关系。随附物理主义企图超越还原论重新定位心理因果性,遭到了还原物理主义的反驳。而主张非还原论与还原论并存的两种解释策略,认为既可以存在心心自主性的理由解释也可以存在心物还原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知识论证与物理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反对物理主义的几个最有影响的论证之一。本文介绍、讨论了近二十年来关于知识论证的各种主要类型的反对意见,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缺陷。我也提出了自己对知识论证的分析和批评,并探讨了这一论证对物理主义的最本质的挑战是什么,以及这一挑战向我们提出的形而上学和语义学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 ,物理主义者和非物理主义者围绕感受性质是不是物理的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 ,F .杰克逊以他的知识论证向物理主义做出了尖锐的责难 ,物理主义针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击 ,并在同化反常中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8.
心理因果性理论是心灵理论嬗变的内在诱因.心灵理论自近代以降经历了从二元论到物理主义再到自然主义的嬗变.这种嬗变根源于心理因果性理论所经历的从常识性的因果性到法则学的因果性再到突现性的因果性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科学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一大景观,与人本主义一起撑起了现代哲学的两条生命线。科学主义具体表现为数学主义、逻辑主义和物理主义,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科学主义的主旨是用自然科学同化乃至取消哲学,实质是把哲学由价值理性改造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的后果是通过系列的操作和处理,拉大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变成虚假材料的堆积。  相似文献   

10.
如何消除意识体验特别是其中的感受质与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与功能之间的“解释性鸿沟”的问题,是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焦点.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即意识体验只有从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充分的把握,而无法被物理主义者所采取的“第三人称视角”所把握.意识体验“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和表象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的难解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主体性概念的一种当代发展,具身化这个难题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反思的基础问题结构。这意味着要在拒绝笛卡尔主义心身二元论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心灵与身体的差异关系。通过分析对塞尚作品的怀疑态度,梅洛-庞蒂指出,建立具身化概念及自我塑形的本原世界,要求重新理解知觉主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直接性关系。如果仅仅局限在对直接性关系的物理或生物解释,我们将很难解释塞尚作品何以能超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缺陷而获得他人可以理解的普遍性意义。与上述物理和生物解释模型相对立,梅洛-庞蒂通过符号论模型来说明人类知觉经验所预设的直接性概念。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的哲学反思试图拒斥近代笛卡尔主义的心身二元论,以及把主体理解为在世界之外的自足心灵。通过在《行为的结构》中确立知觉概念之可能,梅洛-庞蒂开启了反笛卡尔主义假设的具身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卡特赖特所倡导的物理学反基础主义虽然充满争议,但近来影响颇大。她认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是不真实的,它们所陈述的与事实并不相符;物理实体虽然不可观察,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的能力才是科学说明的基础。因此,物理学不是去发现支配世界的基础定律.而是探索关于物理实体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王康 《北方论丛》2016,(3):131-135
外在主义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现代哲学关注的核心开始从语言分析向心灵分析的转向,而外在主义自身又经历了从消极外在主义向积极外在主义的演进。外在主义面临的问题及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答向我们揭示了:语词的意义与人内在的心智,以及外部环境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是静止和单向的,而是一定要在相互的影响中体现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联系。进而我们可以说,外在主义其实不外乎是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工具,以更加规范和精致的方式为康德所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形而上学论断做辩护。其对心灵过展问题的思考旨在揭示:康德为人类认识能力所划出的界限仍然适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的现象学经海德格尔彻底化后,有效地破解了传统表象主义有关存在问题的认识论难题,提出现象学是通达存在问题的途径,存在学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这样一来,存在问题的探讨就从表象主义的路径转向到现象主义的道路上来了.站在现象主义的立场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区分虽然成就了表象主义的认识论问题,但同时也使其无法应对怀疑论强有力的挑战.而胡塞尔的现象主义只是把认知还原为感觉经验、意识,并不彻底,还带有表象主义、心理主义的残留,只有彻底贯彻现象学的还原精神,把认知还原为存在、生存,才能避免因主体与客体二元区分所造成的理论困境,进而有效应对怀疑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行为主义、心灵主义和连通主义等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母语迁移的心理动因,考察了心理学不同流派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解释,指出了母语迁移研究的多侧面多角度性,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借鉴和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解释主义不直接解剖、探究心灵本身,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的言语活动和解释实践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心灵既不像各种形式的实在论所说的那样是实在的存在或属性,也不像各种非实在论或取消论所说的人为的虚构,而认为心灵是我们的解释性投射的产物。解释主义是有韧性的。否定和批评不但没有使之消失,反倒使之在回应中上了新台阶。在解释主义的后来发展中,不仅戴维森和丹尼特对自己创立的解释主义有改进,而且有些人对之作出了新的辩护、论证和发展,还有一些人在阐释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解释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些为我们深入探讨心灵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混合主义”理念和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制度安排,在一审前、一审和一审后程序中均有两种因素结合的体现。但在实践中当事人主义因素却被还原为了职权主义因素。在制度设计中,两种因素如何配置,模式不是单一的。在我国刑事审判程序完善中,应着眼于文化和制度传承进行更审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潮涌中,计算主义纲领虽然面临心灵实在论、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的挑战,但仍然引导着传统认知领域和新兴认知分支的发展。机器博弈是认知科学与博弈论互动的产物,在计算主义纲领启发下,理性人之间的博弈被视为人-机智能体间的策略性互动,互动认知、博弈学习、演化博弈等理论成为智能体感知环境、处理信息、控制行为、交流互动的分析基础。自动机在重复博弈中显示出的长远眼光、威胁和承诺能力,提供了解决计算主义纲领主要难题——意向性之谜的思路:意向性并不是孤独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是通过智能体互动实现的自我指涉。  相似文献   

19.
物理主义     
一 物理主义的产生 物理主义开始形成于一九三三年,代表人物主要有卡尔纳普、纽拉特、费格尔、弗兰克。物理主义属于逻辑实证主义内部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不是与逻辑实证主义同等级的,不是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并列的一个哲学派别。所以,可以说物理主义是派中之派,是逻辑实证主义内部的一个小分支。承认或不承认这一点,关系到怎么看物理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有一种看法认为物理主义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内部的一个分支,而是逻辑经验主义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以居身性和涉身性为特征的认知理论深受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明确阐释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当代心灵形质说在考察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吸收当代生物哲学中的"结构"概念以"复苏"形质说,提出心理是一种身体、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当代心灵形质说的出现,表明西方心灵哲学对心灵的认识正悄然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考察,原来的"小心"概念也向"大心"概念转变。就其"大心"的认识,它与我们中国心灵哲学中的神形观有相似之处,但在致思取向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