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震 《江淮论坛》2004,(1):84-87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二是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三是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穷其对策:一是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二是要使公德建设制度化;三是抓好特殊人群的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德环境是指影响制约社会公德发展变迁的社会因素的总和,它是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氛围和条件.良好的公德环境能在社会上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氛围,影响和规制人们将公德认知和公德行为统一起来.因此,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方面优化公德环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教育唐志全社会公德是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公德建设在思想公德建设中,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状离要求相距甚...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蕴华 《中州学刊》2006,(3):146-148
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传统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缺陷、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督力量不够、网德建设欠缺等问题,要营造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就要加强道德教育方法和力度的改革,健全公德建设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加强网德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6.
杨成刚 《理论界》2013,(5):206-208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规范的“自然生长”,表达了一种社会理性和共同意志,其发生和变化直接根源于社会生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受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公德教育应积极营造大学生公德生长的环境,包括赋予大学生主体地位、尊重教师与学术和德育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实践等。  相似文献   

7.
公德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在学校德育中安排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德教育内容,也应在全社会加大公德教育力度。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加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社会公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博弈论的原理,通过构建行人与车辆过马路的博弈模型,可以分析当前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社会公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制度安排使违反社会公德取得的收益大于遵守社会公德的收益。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建设以及公德教育可以重塑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20,(1)
按照近代西方学者的定义,个人道德为只与自身有关而不涉及他人的行为或品质,但其实中国古代德行大部分不是纯粹个人的私德,多数是联系着对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个人道德、压抑个人道德、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因此,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3·11地震中,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日本秩序",折射其成功的公共危机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是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从宏观上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公共危机教育的视野,从微观上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同时培育企业、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对公民实施全面化和常态化的公共危机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公德与私德失范现象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公德与私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讲私德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干扰公德的实现 ,不讲公德也会影响、阻碍良好私德的形成。我们应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德意识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使私德真正利己利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蔡子文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道德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可大致分为公德和私德两种类型。私德是人们在私人活动和私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般说来,私德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  相似文献   

13.
论私德     
众所周知,社会公德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来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人们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亦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当人们在关注社会公德之时却往往忽略乃至遗忘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个体私德的培养。本文就私德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私德与公德是对立统一的,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在道德的范畴里,“公”“私”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私德也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其正反两面一样,没有私德,就无所谓公德,反之亦然。那么,私德指的是什么呢?通常人们把热爱祖国、廉洁奉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心缺乏问题之提出,与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国门,被迫开放,迈向工业化、近代化同时开始。换言之,自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之日起,现代工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即被同时提出。作为工业文明的伦理道德观,社会公德应该而且必然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历史过程中道德目标选择的基础,也必然成为先驱者们力图实现社会改造的热点之一。公德水准标明了社会工业化、近代化的水平,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表征。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某些传统道德价值做一简略分析,从中透析出人们社会公德之观念选择、行为选择的深层文化原因,为社会公德之高扬与公德的普遍养成清开路障,披沙捡金。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20,(5)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恰恰表现于公民美德的教育困境:现代社会结构使美德传统失去了其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从而也断绝了公民美德的真正来源。这或许正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激进、从美德的关切来看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倡导公共的善,青年群体社会公德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苏州地区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网络交往以及公益活动等项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见出,需要通过加强道德监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升青年群体公德意识,培养公德习惯。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公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关系 ,能否遵循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 ,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某些滑坡现象 ,公民道德建设形势严峻 ,这与长期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公民道德建设 ,必须从基础抓起 ,从抓社会公德教育开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发挥党政干部的表率作用为核心、以法制建设为后盾、以科学文化教育为支撑  相似文献   

18.
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础与出发点的基点,无疑是现世的、平民的和普适的,因而它应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点乃是社会公德。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地逐步进行公德建设,新时期伦理秩序大厦的建成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德的含义问题是社会公德的基本问题.社会公德的含义是什么?它调节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伦理学界普遍认为,社会公德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或者更明确地说,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领域或公共场所中的道德.基于这一论断,人们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公共场所中的道德.笔者认为,这些论述未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论述的原意,没有正确解释道德现象,因而不能正确地阐明社会公德的含义.拙文仅就这一问题试述个人的浅陋之见,以期得到同行和同志们的指正和帮助,并冀这一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李洪卫 《文史哲》2022,(1):89-109+167
限于历史条件和个人认知的原因,梁启超"新民说"中关于义务与责任的强调影响了他对于公民权利、义务的均衡论证,但是部分论述仍值得重视和重申。后来,从梁漱溟到李泽厚均强调传统道德观念中权利和个体意识的缺失,认为这是现代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中的历史缺环,是需要补足的部分,并以此作为界定和保障公民道德中义务、责任践行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市民社会,是由陌生人形成的一种社会性的"合作体系"。个体的自由平等合作是构成作为公德的社会公共准则建设的预设前提,其中人际互动中的"相互性"的"形式秉性"即对等平衡原则构成个体交往中的理性预期,个体行动因相互预期和对等要求形成动态平衡性,故作为公共生活准则的公德实际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基础,美德建设成为更高理想而非基本要求。因此,首先将公德建设确认为社会基本准则的建构是构筑和扎实社会道德底线的必要条件。同时,在社区建设中将优秀的儒家道德价值通过日常生活训练真正贯彻下去,通过在社会中的倡扬和在社区中的训练、培养,我们的公民参与意识、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应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