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可是,提高人口质量问题,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我们在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人口优生和优育,这对改变我国人口现状,提高中华民族的质量,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就是我国的人口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晚生、晚育、少生、优生。晚生、晚育是指适令结婚和生儿育女;少生是控制人口的主要措施;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少生、优生是相互促进,互相关连的。要少生,必须优生,否则因疾残而出生第二  相似文献   

3.
计划生育“三结合”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环境为诱导人们少生优育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三结合”的本质是计划生育工作主动利用这种良好机遇,使孩子成本效益原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从而削弱人们对男孩偏好和多子女生育需求.达到促进农民少生优育和计划生育的目的;“三结合”利益导向做法具有间接奖励性质.它通过调动农村计划生育户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在“三结合”活动中获得较大经济收益,结果既避免政府财政难以负担的大范围对计划生育户进行有力度的直接物质奖励,又配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中心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农民计划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父范”教育思想,是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出发,为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着想,针对当时在生和教两个方面存在的旧观念及其造成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中内含着优生和优育的宝贵思想,是鲁迅革命思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现在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议论着这样一个话题———“安乐死”。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的安乐死,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现在人们对它的普遍认识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式,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渡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由生而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千百年来人们把赞美把热情,几乎把全部的关注都给予了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当今有些学者提出了人生至高境界三步曲———优生、优育和优死;也就…  相似文献   

6.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目前社会上自诩为“发现母亲”的书籍,以及书中不正确的说法,列举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重视母亲的伟大作用的资料,阐述了自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古人很早便非常重视母亲的“优生”“优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和康帕内拉都对社会的公共学前教育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优生、优育,重视幼儿教育等观点为以后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思路。帕拉图的“正面教育”原则和“游戏”方法,康帕内拉的“直观教学法”也直接影响后世。但因为哲学观和社会政治观的差异,两人的学前教育观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苗族生成哲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法务翠”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生成。也就是说苗族生成哲学的宇宙观是:“千万事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源根。头号重要搜媚若,第二是各薄港搜,第三是玛汝务翠,三条缺一不得生。”苗语,“搜媚若”相当于汉语的“能量”,是第一位的;“各薄港搜”相当于汉语的“物质”,是万物生成的基础;“玛汝务翠”相当于汉语的“结构”,是万物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优师计划”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实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增量提质的定向培养制度。“优师计划”直击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具有精准治理欠发达地区师资不足,整合资源协同育人和建立师资长效保障机制等制度优势。通过聚焦“四化两制”培养模式,以“小班化” “精准化”“现代化”“本土化”铺就优师生职前、职后专业化发展路径,以“导师制”“书院制”助推优师生职业化进程,探究构建“优生”“优育”“优师”的“三优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1.
浅谈优生     
什么叫优生?所谓优生就是生健康的孩子.远在2千多年前,有人就开始注意优生.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男女婚配不加约束会使人类衰退.我国古代也注意到近亲结婚会降低生育率和增加发病率、死亡率.在战国时代曾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说,反对血亲结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交流融汇的角度入手,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苗民崇尚“三”的原因,指出了“三生万物”是苗民的宇宙观。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发现一切事物的生成都与“三’以及与“三”的倍数有关,“三”无所不包。因此“三”逐步使苗族先民产生敬畏的感情,视之为至高、至大、至美的孕育万物的神秘之数,而深深地刻印在苗族先民的脑海里,形成了“三为万物之本”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3.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14.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蚩尤与苗族族源的研究关于苗族历史,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记载,汉文献对明清以来的苗族历史记载还稍多一点,但对古代特别是远古的历史记载很少。然而,苗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历史资料(神话、传说、祭祀、信仰、歌舞、服饰及各种习俗)却记载得很丰富。这是苗族古代文化“遗留物”、“活化石”,是研究苗族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把苗族历史源头追溯到“三苗”和蚩尤九黎时代。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民间文化传承资料能不能印证历史?如何运用这些资料来说明历史?我们认为,民间传承资料不完全是信史,它们在传承过…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湘西、鄂西、川东南、黔东北的苗族,在古代因服饰崇尚红色,曾被汉族学者称为“红苗”。准确地讲,此称应无褒贬色彩。本文以这些操东部方言(也称湘西方言)的苗族为述说对象,为标志简明扼要,放沿用红苗这个概念。红苗将迈占中国苗族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它的姓氏进行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它的风俗,以及由此窥视整个苗族的发展脉络。一位哲入说过,人们是不了解的就是他最熟悉的东西。姓氏涉及每一个入,可我们对它却不甚了然。张克采在《中国风俗史》中写道:“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  相似文献   

17.
关于计划生育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裴玉霞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老读者。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百万人口的大县,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初见成效。1993年跳出江苏省重点管理县行列,“八五”比“七五”期间少生8.3万人,计划生育率提高了39.9...  相似文献   

18.
妇女婚居模式与计划生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妇女的婚居模式对她们生育行为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普遍盛行的“嫁女娶媳”婚居模式下,妇女们追求多生多育和生男孩,计划生育工作因此困难重重;“招赘”婚居模式下妇女生育观念却发生了急遽变化,普遍自觉少生,模范地实行计划生育。文章指出,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招赘”婚居模式提高了妇女对子女的预期收益价值;改变了妇女的子女性别偏好;重塑了妇女生育有目的。文章认为,可以在农村现有经济、教育状况下,通过变革婚居模式转变妇女生育观念,使计划生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再论苗族的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吞吐量大,视野宽阔。涿鹿战败,九黎部落中的部分苗族先民融合成毕夏族,大部分南下“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这是苗族的第一次大迁徒。尧舜禹不断对三苗国用兵,最后三苗国破,“窜三苗于三危”,“放兜于崇山”,这是苗族的第二次大迁徙。千多年后,强大的楚国形成,苗族是楚国的重要成员,而楚国被秦国灭后,苗族或融合于华夏,或四散他乡,这是苗族的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7、18世纪,“雍乾”、“乾嘉”、“威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封建王朝残酷镇压,苗族人民又从湘、黔走云南,从云南走东南亚,这是苗族的第四次大迁徙。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的地区霸权主义的战争和排苗运动,迫使苗族人民远渡重洋,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圭亚那、法国等国家,这是苗族的第五次大迁徙。苗族的不断迁徙流动,使自己的一部份融合于他族,也使其他民族成员融于自己,形成了苗族人民的宽广性格和丰富文彩。  相似文献   

20.
试论陶行知的人口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人口教育思想的提出要比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还早19年。他提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出路是少生孩子。他主张“创造五生世界”,即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研究他的人口教育思想,对于今天严格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