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民族精神及其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何谓“民族精神”?可以作多种理解:1.泛指民族的社会精神生活,包括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如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法律思想、民族艺术等)和社会心理诸方面(如民族信念、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等)。它是与民族的社会存在(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范畴,可以与“民族意识”或“民族的社会意识”等概念通用。2.指民族的社会意识中带有民族特征的东西或部分。这一概念显然小于前一概念,因为每个民族的社会意识诸形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中,总是既有若干民族共具的东西,又有本民族独具的东…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要研究的思维结构,是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社会结构”一样,也是在一些民族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思维结构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和心理框架。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定的结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丁宏民族认同意识,大体上相当于”旅属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识性”等概念①。它是民族心理特质的核心内容,即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感觉或意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由此在民族内部...  相似文献   

4.
重视统一,强调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体现于伦理领域,就是“人和”精神。它贯穿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领域:家庭和睦,上下和顺,万邦协调;把“人和”看作是家庭、宗族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最高原则和价值目标。“人和”精神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成为民族内聚力的精神要素,是传统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遗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与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变迁等概念有相似的含义,即:均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均是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其涵盖面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说从发展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它是对现代化过程发韧以来历史过程的概括,是指社会由“传统”阶段向“现代”阶段的过渡,以及“现代”阶段本身的不断完善。今人讨论“社会发展”时,多是从其狭义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民族的一切发展都始乎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纵线索上新旧矛盾的冲突,而不是横向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但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却可以加剧某一民族中所含历史因素的再选速度,将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上发表了晓亮同志的题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文章(以下简称晓文)。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晓亮同志商榷。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精神对于物质有依赖的作用,思维不能离开人脑。但精神毕竟是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范畴。晓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引证了经典作家关于物质和精神,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的力量)”和“精神的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7.
论境界线上的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境界”,是精神医学而非文学艺术上的名词,它是病迹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某症状的范围及这一症状与其它症状的区分。我们试图借鉴病迹学的理论,分析屈原的存在方式及矛盾心理与其作品缝合之‘划伤的痕迹”①,换句话说,屈原在本文里将作为精神异常者加以观照。揭示屈原精神心理与他作品的关系,须说明精神疾病以及与“境界线”相关的问题。精神疾病习惯划分四大种,按轻重程度排列顺序是:神经症、癫癌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病等,它们都是精神受到损伤所导致的异常症状。在精神疾病的轴线上,神经症症状接近正常人一侧,它…  相似文献   

8.
深化改革与社会心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普列汉诺夫说,它是指“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阶层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意识状态。”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将一般地反映于人们的全部心理之上,反映于他们的习惯、道德、感觉、观点、意图和理想之上。”这就是说,社会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它往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心理定势与社会心理效应等。总之,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弥谩而普遍的心理反映活动。各种社会心理的综…  相似文献   

9.
文艺批评可以是多角度的.从文艺创作的外部层次看,它可以联系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貌;可以联系某一社会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社会心理、民族的独特性以及多种社会意识等.从文艺创作的内部联系说,它可以联系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这个或那个时期的文艺现象;它和前一时期创作的关系;它对后代创作的影响等.从作品本身着眼,它可以考虑作家的道路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特定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他的处境等,这里有所谓社会学角度、政治学角度、历史学角度、哲学角度、风俗学角度、伦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过程”一词在我国近年来的民族研究文章中多有出现,但对这个特定术语和与之相关的理论本身尚缺研究。本文愿就此谈两个问题。一、“民族过程”的使用和借鉴意义“民族过程”是来自前苏联的一个学术概念,其俄文是和但后者确指“现代民族过程”或“现代民族发展过程”,外延小于前者。故不论是前苏联学术界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学术界,一般地论及“民族过程”是指。它的英文对应词是EthnicProcess。这即是说,作为学术概念的“民族过程”,一般指泛义“民族”意义上的民族过程。民族过程理论在前苏联学术界的出现历史并不太久…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什么是精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学辞典》中,精神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一切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存在于人类记忆中的信息,包括人类的知识、风俗、法律、宗教、艺术等。狭义是指由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柳·戈里德曼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术语经常出现在他的一系列社会学著作中,指一种包容了人类“宏伟感觉”、神秘的内在性和各种积极发展个性、自由观念、超俗性等精神内容的文化,并以此与市俗的、物质的各某一社会、民族具体阶段的特殊文化形式区别开来。在戈里德曼看来,真正的精神文化造就的是真正的物质繁荣。这种文化既是最高层次的审美的,也是效率…  相似文献   

14.
“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虚假的意识” ,代表了他和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这个概念体现了他们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的“方法怀疑论”或现代科学精神的继承 ,尤其是体现了他们对 17世纪后出现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的“虚假”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个概念的重要贡献 ,在于它把以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世俗意识形态的批判 ,揭露了流行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在导致精神异化方面与宗教神学的相同之处。“虚假的意识”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把“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 )结构于其概念体系之中 ,既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 ,又体现了它要彻底消除精神异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内驱力,它源于其成员自律的、内在的集团向心力,是使一个民族得以挤身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盛而不衰的巨大力量之源.这种社会凝聚力就是我们社会一般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应为我们社会所倡导,并使之有效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种精神化了的社会凝聚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血缘的、家族的、社会的、国家的诸多种层而的展示可以明证其内在规定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而如果我们将同属于汉文化圈的日本  相似文献   

16.
一、青海高原精神的涵义青海高原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积淀,是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中的灵魂。由于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们全面深刻认识青海高原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依据。青海高原精神是一个涵义十分广阔的集合概念。从它的内涵来看.应艺括古代高原精神、近现代高原精神和当代高原精神等三大组成部分,且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毛泽东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无论从来源、具体形态、表现方式、社会渗透力乃至社会功能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很大的不同。要将“毛泽东精神”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研究和使用,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哲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客观存在本身的一种描摹,猜测的模型,它的发育关键在于理论生长点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哲学家在建造他的理论大厦时,他将以什么样的“理想概念”作为他的理论基石,这决定着一个哲学家的哲学理论的命运。“理想概念”的地位与功能如同科学发现中的“核心概念”一样重要,理论生长点的选择也就是“理想概念”的选择,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萨特的“存在”等等,都可以视为“理想概念”。在寻求到理论生长点之后,他又将以何种方式来建构他的哲学理论,哲学理论的模型所包含的属性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这是哲学理论得以存在的原因,也是我们可以探寻建构哲学理论的方法论依据。一、创治性的思维机制是建构哲学理论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还曾将这一论断与人的社会性本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说:“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①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在考察人的愿望、激情、思虑、动机、幻想等心理形式时,必须探究它们的“历史原因”。②后来普列汉诺夫在深入研究了原始民族的种种审美心理形式如“模仿的倾向”、“矛盾的倾向”、“对立的原理”、“对称的规律”、“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等以后,得出了这一著名的结论:“心理现象的这整个复杂的辩证法的基础就是社会方面的各种事实。”③这一道理可以在中外文艺史上找到有力的印证。  相似文献   

20.
论制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制度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文化。据统计,近一个世纪来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170多种,在人们对文他的理解出现种种分歧的情况下,为了便于人们之伺思维的勾通,任何一个文化问题的研究者都应当对自己所理解的文化概念作出必要的说明。我不赞成广义的文化定义,我认为应当站在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己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角度上,把文化的内涵限定在精神括动的范围内,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两大部分。意识形态包括各门实证科学、语言、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宗教、道德等,它是以相对稳定的知识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心理包括民族精神、社会群体心理、个体心理,它不是以学科体系、系统的文字表述体现的,而是潜在地蕴藏在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