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才资源的充足与否是产业集群竞争的核心力量,也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河北省中中国的大省之一,为推动本省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聚集机制。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人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产业集群是形成是人才资源聚集的效应,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和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定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县域经济的增长差异非常大;结合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地理位置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业发展水平与县域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工业化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作用;城镇化发展能对缩小县域经济差异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的方法,依据浙江省2002-2012年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及其产业效应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构成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素;县域经济差异呈现拉大趋势,产业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四川是一个西部大省,属于不发达地区,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四川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四川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源。四川在中心城市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整个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县域产业安全问题是我国产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国家产业安全以区域特性,是产业安全较具代表性的实践活动;而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维护县域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县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产业安全度。本文在对县域产业深入分析的结基础上,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近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乏力的说法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部分人士对于未来高新枝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心存疑虑。前些时间,统计局发布的统计结果认为2003年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小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对中关村和新经济长期研究,我认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恰恰与这些论述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不仅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目标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基于不同视角分析信息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信息化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着重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增加生产效益等对策;以期促进信息化产业改革创新,助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已有经济理论不能很好解释过去10多年间,中国产业转移规模显著滞后于中国交通条件改善的现实,表明还存在其他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有待发掘。本文旨在从经济社会学视角丰富和完善产业转移理论,将产业转移视为一种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经济活动,实证了社会关系嵌入对产业转移存在抑制效应。利用对长三角18位企业家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以及312个样本的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发现这种抑制效应是通过"关系嵌入—信任—转移意愿"的传导机制实现的。进一步,我们区分了"政—企关系嵌入"和"企—企关系嵌入"两个维度,发现现阶段"政—企关系嵌入"对企业转移意愿的影响程度更强。通过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控制生产嵌入和模型稳健性比较检验两种方法,发现引入关系嵌入后模型的解释力显著提高,说明我们的发现是稳健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拓展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群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借鉴成功经验,县域经济加快集群化发展,要突出把握四大重点。  相似文献   

10.
加快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率先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从政府扶持、发挥财政功能、培养农村产业集群及完善服务功能四方面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利用2003-2008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从城市规模的视角就多样化、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在特大型城市中,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专业化的影响较弱;在大、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专业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产业多样化则给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阻碍.上述结论将为我国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丰富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2004~2010年间中国沿边省份的200个城市数据,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沿边城市经济的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对外开放等因素对中国沿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沿边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实现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此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进一步推进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一切有组织的活动,必须管理为先。为此,本文从管理层面对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方案作出以下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统筹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可以看到几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代表性城市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区域内产业经济的推动力。怎样利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优势,在推动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城市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产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城市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管理科学文摘》2009,(1):63-63
2008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创新,破困解难,全力促进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又好义快发展。丰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为全省GDP贡献增加。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企业迅猛发展,吸纳就业成效最著。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成为县域经济主要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的产业结构中,工业经济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工业中的资源能源产业又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目前,贵州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制造业能力大大增强,特别是以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制药和食品等资源型产业,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对全省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产业对资源与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必将增加环境风险,使得产业发展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8.
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笔者从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剖析当前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并对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模型和途径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风机制造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探索了一种撬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新路子,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产业集群是推进招商引进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发展县城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