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彻底打破了以往阻碍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后期,适应当时的形势,参照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那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建设规  相似文献   

2.
<正> 长期以来,我国国合商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中,一直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品统购包销运行体制。这种体制,是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办法建立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旧的流通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及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关键则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脱出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领导集体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毛泽东曾经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并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但是没有结果;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未竞的事业,对计划经济体制深度改革,强调市场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江泽民大胆实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最终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胡锦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 ,在阶级关系方面 ,主张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 ,实现无阶级的社会 ;在所有制关系方面 ,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主张建立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同时也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应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干部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相联系、相适应。建国以来,我国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过程中,又逐步建立了一套以管理党政机关干部的模式来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促进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至今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影响,造成了我国市场结构中过度垄断和过度分散竞争并存、生产集中度低与竞争限制并存,经济运行偏离有效竞争状态.为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走调整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发展我国企业集团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一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五十年代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应该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为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超过积极作用。但更应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是企业体制的重建,更重要的首先是人们认识观念的更新,这在当前更具有迫切性。有的人往往从旧模式、旧观念出发,这就难以正确地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容易使企业改革在旧体制上兜圈子。我们认为,必须更新以下几个观念和认识。].不应侧重从所有制的形式上划分企业性质。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划分企业性质,是我们传统的做法,一般可将企业划分为全民、集体、个体、私营等。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追求所有制关系由低级向高级的过渡,是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来看…  相似文献   

10.
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毕云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因为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基本上是靠计划指令联结起来,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则是靠自主的市场...  相似文献   

11.
当苏共能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广大干部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清正廉洁、开拓创新……就能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生活腐败堕落、脱离群众……这就是造成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在资本主义土壤上诞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1991年,苏共以国家解体方 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进程。苏联共产党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内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外因是美苏争霸以及西方的和平演变,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腐败 导致民心尽失是直接原因。这段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是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不能忘记,十月革命的成果不能否定。追溯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特 别是对于源于十月革命胚胎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发展中纪念它,在重新审视中借鉴它,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步入关键时期,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及时回答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理论困惑和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一步厘清和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南方谈话的论断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从理论上佐证了其科学性:市场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私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旨归,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值得期待等。  相似文献   

14.
苏俄建立之后,美国在如何对待在政治体制上与自己截然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犹豫过,但美国最终根据自’身的利益决定从武力、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苏俄。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美国时苏俄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不承认政策。这一政策执行长达16年之久.给苏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15.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建设,是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国的伟大实践。苏联所实现的这一伟大历史性跨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苏联解体之后,当代国外学者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全面反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体制特征转变为核心价值;强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有益文明的吸收;强调不同所有制的功能,强调市场的工具性;对计划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强调不仅要实现政治民主,更重要的是实现经济民主,强调分配平等和社会主义必须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福利等。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舞台上发生的最大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统治集团的蜕化和变质。俄罗斯复辟资本主义以后,在推进私有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直到今天还在低谷中徘徊,重新崛起的希望还很渺茫。社会主义的中国以史为鉴,排除了形形色色的私有化思潮的干扰,坚持改革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爆发后 ,列宁便遵照革命前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路 ,着手在苏俄“消除”市场经济关系、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经济关系 ,但由于各种实践中的困难 ,列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不久就发生了转变 ,转到了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剥夺和改造”的思路上 ,并一直保持到新经济政策实施前。  相似文献   

19.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错误理解 ,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重新分析思考这一问题 ,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剖析了苏联、南斯拉夫两种典型的社会主义模式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作用以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 ,得出一些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